两学一做

当前位置 : 

中国梦视野下的政治信仰与高尚人格

来源 :      作者 : 两学一做     时间 : 2015-08-14点击量106

    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呐喊声中,一个个落马人物,尤其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光鲜外衣掩盖下的肮脏心灵被揭露出来:台上义正言辞、掷地有声;台下道德败坏、毫无底线。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人格的分裂,从根源上分析则是信仰的缺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缺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人格是逐渐培养形成的。高尚的人格不仅需要不懈的自我修炼来培育,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就是政治信仰做支撑。我们要给精神补“钙”,给思想铸“魂”,需要以坚定政治信仰作支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切实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来铸就高尚的人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保驾护航。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铸就高尚的人格

  在“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实现。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关键一步。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一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发展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大。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类进步的源泉不仅依赖于物质更依赖于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物质财富获得极大的丰富,也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但社会道德水准滑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严重损害着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的信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从而导致人格的扭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而信仰正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空想,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应该以中国梦为引领,坚守政治信仰,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理想信念作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历来就是一种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真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必胜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铸就高尚的品德。可以说,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人格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信仰塑造人格的源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蕴含着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坚定信仰,塑造高尚人格的不竭源泉。

  当人类不再为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担忧,不为金钱和物质所驱动,不是将科技作为人类“唯一动力”的偏激崇拜,而是认识到——人类获得人文关怀的各自文明永恒的幸福感,这样才达到了人类发展共赢的最高境界。当前少数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出现了一种文化新话语霸权。但即使存在着全人类的普适价值,也不能仅仅只是西方文明文化的专利,而应该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与融合的结果。在21世纪,中华文明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全人类普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吸引力与广泛影响力,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指的并不仅仅是那些艺术形式和文化形式,而更多的是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大文化内涵,其内涵核心是国之魂、民族之魂。而国之魂是有人格和一个个人格集成的国格共同塑造的。因此,必须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避免文化自卑。只有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汲取西方文明的精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精神才能有所寄托。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下这样一本书《不战而胜》,理论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他在书中,这样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新时代新中国的“文艺复兴”。因此,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要做到文化自信,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我们内生的源泉动力,不断塑造完善的人格,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信仰塑造人格的根本保证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有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是当前我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它为个人的信仰支撑提供最基本价值理性支点,引导着人们思想行为,是塑造人格的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价值航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暂时的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失去了主导价值观,从而一盘散沙。

  当前中国社会“三期”叠加、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尤其是市场价值规律向上层建筑与思想领域泛化,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和感官刺激,在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欲望、心理与生理等方面出现严重失衡,个体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导致人格不健全甚至扭曲,“双面人生”催生了“双面人格”。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信仰缺失,缺乏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重构人们的精神家园需要形成价值共识,凝聚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每个人为实现中国梦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内在追求与生活目标的精神系统,它的核心是价值信仰。因此,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信仰的核心,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作为自身信仰的支柱,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身信仰的基础,从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终身的高尚人格。(农工党商丘市委副主委、商丘市科技局副局长 庞进红)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杭师大仓前校区D区块诚园5-6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586 电子邮箱: jhyjyxy@hznu.edu.cn    学院纪委接收群众意见建议的邮箱:jhyjw@hznu.edu.cn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两学一做

中国梦视野下的政治信仰与高尚人格

· 2015-08-14

    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呐喊声中,一个个落马人物,尤其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光鲜外衣掩盖下的肮脏心灵被揭露出来:台上义正言辞、掷地有声;台下道德败坏、毫无底线。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人格的分裂,从根源上分析则是信仰的缺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缺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人格是逐渐培养形成的。高尚的人格不仅需要不懈的自我修炼来培育,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就是政治信仰做支撑。我们要给精神补“钙”,给思想铸“魂”,需要以坚定政治信仰作支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切实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来铸就高尚的人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保驾护航。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铸就高尚的人格

  在“四个全面”的伟大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实现。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关键一步。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一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发展越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大。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类进步的源泉不仅依赖于物质更依赖于精神。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物质财富获得极大的丰富,也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但社会道德水准滑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严重损害着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的信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从而导致人格的扭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而信仰正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空想,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应该以中国梦为引领,坚守政治信仰,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理想信念作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历来就是一种能动地作用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真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必胜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铸就高尚的品德。可以说,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人格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信仰塑造人格的源泉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蕴含着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人坚定信仰,塑造高尚人格的不竭源泉。

  当人类不再为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担忧,不为金钱和物质所驱动,不是将科技作为人类“唯一动力”的偏激崇拜,而是认识到——人类获得人文关怀的各自文明永恒的幸福感,这样才达到了人类发展共赢的最高境界。当前少数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出现了一种文化新话语霸权。但即使存在着全人类的普适价值,也不能仅仅只是西方文明文化的专利,而应该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与融合的结果。在21世纪,中华文明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全人类普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吸引力与广泛影响力,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指的并不仅仅是那些艺术形式和文化形式,而更多的是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大文化内涵,其内涵核心是国之魂、民族之魂。而国之魂是有人格和一个个人格集成的国格共同塑造的。因此,必须做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避免文化自卑。只有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汲取西方文明的精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园,精神才能有所寄托。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下这样一本书《不战而胜》,理论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他在书中,这样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文化是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新时代新中国的“文艺复兴”。因此,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要做到文化自信,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我们内生的源泉动力,不断塑造完善的人格,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信仰塑造人格的根本保证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有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是当前我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它为个人的信仰支撑提供最基本价值理性支点,引导着人们思想行为,是塑造人格的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价值航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暂时的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失去了主导价值观,从而一盘散沙。

  当前中国社会“三期”叠加、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尤其是市场价值规律向上层建筑与思想领域泛化,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和感官刺激,在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欲望、心理与生理等方面出现严重失衡,个体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导致人格不健全甚至扭曲,“双面人生”催生了“双面人格”。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信仰缺失,缺乏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重构人们的精神家园需要形成价值共识,凝聚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每个人为实现中国梦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是一个人内在追求与生活目标的精神系统,它的核心是价值信仰。因此,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信仰的核心,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作为自身信仰的支柱,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身信仰的基础,从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塑造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奋斗终身的高尚人格。(农工党商丘市委副主委、商丘市科技局副局长 庞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