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

当前位置 : 

谈家风

来源 : 吕倩蕾     作者 : 吕倩蕾     时间 : 2019-03-06

谈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能够以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建立在以家庭为社会本位的民族,家庭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希望和寄托,不仅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成家、保家、兴家,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追求和使命。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风,也流传着许多有关家风的感人故事。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断机教子”的教育。陶侃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离不开陶母“截发延宾”的用心。关于家风的典籍比比皆是,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等。特别是《曾国藩家书》,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林苑和从武生涯,435封家书,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着诸多真知良言,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正家风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毛泽东曾为来信寻求帮助的亲戚故旧定下“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个原则,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不同意将毛岸英安排到政务院工作,而去到农村、工厂、部队等基层去接受一线锻炼。周恩来侄女周秉德12岁住进中南海,亲身感悟了周总理的家风家训。她感慨地说:“伯父周恩来对我们亲属后代在工作上生活上要求是很严格的,主要有这么两条:一是不可以有特殊化,不能有特权思想;二是不管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做什么事情也好,都不能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要以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今天回想,老一辈革命家严以律己、严管“身边人”的做法,堪称典范。他们这些家规严、家风正的佳话,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特质,铸就了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

正家风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修养。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也是现实的召唤。习近平总书记将家风视为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基础,他曾在不同场合指出,“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家风是映照官德的一面镜子,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来看,凡是出问题的党员领导干部,普遍带有“全家腐”的特点,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他们的堕落犯罪,往往与家庭成员的“枕边风”“膝下雨”密切相关。党员干部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懂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的处事哲学,时刻牢记“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要注重从家风不正、家族腐化的反面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加强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约束,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

家风似玉,连城之璧;家风若字,翰墨留香。还记得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杭师大仓前校区D区块诚园5-6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586 电子邮箱: jhyjyxy@hznu.edu.cn    学院纪委接收群众意见建议的邮箱:jhyjw@hznu.edu.cn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两学一做

谈家风

吕倩蕾 · 2019-03-06

谈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能够以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他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建立在以家庭为社会本位的民族,家庭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希望和寄托,不仅有浓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也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成家、保家、兴家,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追求和使命。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风,也流传着许多有关家风的感人故事。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断机教子”的教育。陶侃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离不开陶母“截发延宾”的用心。关于家风的典籍比比皆是,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等。特别是《曾国藩家书》,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林苑和从武生涯,435封家书,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着诸多真知良言,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正家风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毛泽东曾为来信寻求帮助的亲戚故旧定下“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三个原则,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不同意将毛岸英安排到政务院工作,而去到农村、工厂、部队等基层去接受一线锻炼。周恩来侄女周秉德12岁住进中南海,亲身感悟了周总理的家风家训。她感慨地说:“伯父周恩来对我们亲属后代在工作上生活上要求是很严格的,主要有这么两条:一是不可以有特殊化,不能有特权思想;二是不管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做什么事情也好,都不能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要以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今天回想,老一辈革命家严以律己、严管“身边人”的做法,堪称典范。他们这些家规严、家风正的佳话,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鲜明的红色基因和精神特质,铸就了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

正家风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修养。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也是现实的召唤。习近平总书记将家风视为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基础,他曾在不同场合指出,“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各级领导干部要教育亲属子女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家风是映照官德的一面镜子,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来看,凡是出问题的党员领导干部,普遍带有“全家腐”的特点,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他们的堕落犯罪,往往与家庭成员的“枕边风”“膝下雨”密切相关。党员干部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懂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的处事哲学,时刻牢记“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要注重从家风不正、家族腐化的反面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加强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约束,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

家风似玉,连城之璧;家风若字,翰墨留香。还记得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一个家庭或者家族,可以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