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讨论研究,从来都是文化人互相启发、提升思想高度的重要方式。
2014年12月16日上午,文科131班的同学们慕先贤之风,在黄爱华老师《中国现代文学史》温馨轻松的课堂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近萧红:女作家萧红学术研讨会”。
整个研讨会的准备工作历时2个月。从最初的阅读作品,感悟这位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文字魅力,到查阅文献资料、梳理思路,到精心准备演讲稿,再到最后的课堂发言,每位同学都精心准备。因时间有限,每人只有3分钟发言时间,但每个同学没有因此轻视这次研讨,都精益求精地改稿,一次次地不断练习,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传达最丰富的信息。除此之外,不少同学还特意观看了《黄金时代》和《萧红》这两部电影,以求拉近与萧红的精神距离,更好地走近萧红、解读萧红。
研讨会由班长陈旻意主持,按照正规学术会议惯例,根据内容分四个主题轮流发言。第一场:萧红生平研究。郭文嘉等同学各出心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围绕萧红生平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展开论讨。第二场:萧红代表作研究。王秋霞同学首先作了《〈呼兰河传〉——一首凄婉的歌谣》的发言,点出“散文化小说”的特点,随后,同学们围绕《呼兰河传》和《生死场》这两部萧红代表作分别阐述见解。第三场:萧红作品综合研究。张颖、周思凡等同学分别从萧红作品的女性意识、生命意识、绘画美等角度展开评论,最后又有岑巧露同学分享《常怀敬畏之心——关于萧红作品的评价问题》,可算是“评论之评论”,把作品评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第四场:萧红爱情研究。这个话题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兴趣,比如:黄虞琳同学的《幸与不幸——萧红的爱情与人生经历》,辩证看待萧红的爱情对她创作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整个研讨过程中,黄老师并没有参与,她只是静静聆听并用心地为每一位发言的同学拍照记录。
在《黄金时代》和《萧红》两部电影热映和学术界对萧红关注度持续升温的背景下,黄爱华老师“开门”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发起了本次研讨会。大学时期的教育,每个人一生只有一次,黄老师非常珍惜我们的这个人生阶段,总是希望她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堂能够超载更多的内容,给学生传递更多的能量。继11月初组织“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片断展演”后,这次又巧妙地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让学生收获更多。她说:“虽然课堂上每人只有三~五分钟的发言时间,但事先大家要课外大量阅读作品和搜集文献资料,从中选取角度,形成观点。特别是通过感悟和解读文本,培养了自学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研讨和交流,分享到的是全班25人的智慧。”她还说:“老师要有‘教态’,我们师范生更要注意演讲的表情,要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调整语速,还要具备时间的把控能力”。一场看似简单的研讨会,其实包含着学术研究和公众演说两方面的重要能力,收获是多方面的。
整个过程学生和老师都同样享受。会后,同学们一致觉得黄爱华老师这种“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创新方式,确实帮助我们树立了新观念,锻炼了独立思考、自主表达的能力。最后,黄老师把研讨会这种学术训练推向新层面,鼓励我们将发言稿扩充成小论文,对萧红及其作品进行深化研究。
图为学生研讨交流中
文/陈旻意
图/黄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