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德 教授
组织机构:课程与教学系小学教育部
邮箱:xiaozhengde@163.com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基本信息
肖正德,男,浙江永嘉人,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兴趣集中在教学文化、乡村教师发展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各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等省部级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4项,出版著作8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教育背景
学历学位 | 起止时间 | 院校 | 专业 |
本科 | 1991.9-1995.6 | 原杭州大学 | 中文(高教自考) |
硕士 | 2000.9-2003.6 | 浙江师范大学 | 教育管理 |
博士 | 2005.9-2008.6 | 西北师范大学 | 课程与教学论 |
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 单位 | 职称 |
1987.9—2000.8 | 浙江省永嘉县下寮中学 | 中学一级 |
2003.7—2005.8 |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 | 中学一级 |
2008.7-2013.10 |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副教授 |
2013.11-至今 |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 教授 |
社会任职
1.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2.扬州大学兼职教授;
3.曲阜师范大学兼职博导;
4.湖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获奖情况
序号 | 所获成果名称 | 成果类别 | 等级 | 授予单位 | 授予时间 |
1 | 冲突与调适:中小学教学 改革的文化路向(著作) | 第四届全国 教育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 | 2011 |
2 | 农村教师的发展状况和保障 机制研究(著作) | 第五届全国 教育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 | 2016 |
3 | 生态取向的教师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学成果) | 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 一等 | 浙江省 人民政府 | 2016 |
4 | 农村教师的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著作) | 浙江省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浙江省 人民政府 | 2015 |
4 | 教学文化变革与重构:教师发展的“灵魂”(著作) | 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三等 | 浙江省 人民政府 | 2017 |
5 | 冲突与调适: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文化路向(系列论文) | 浙江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 二等 | 浙江省 教育厅 | 2011 |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
研究生课程:《教师发展历史与文化》、《教学论专题研究》
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和类别 | 起止年月 | 排名 |
1 | 农村教师发展与保障机制研究 (AFA100005)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类)重点课题 | 2010.07 -2015.02 | 1/10 |
2 |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角色转型研究(BHA18012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类)一般课题 | 2018.07 -至今 | 1/6 |
3 |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研究——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10YJA880152)
(10YJA880152) | 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一般项目 | 2010.11 -2013.01 | 1/9 |
4 | 农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的有效路径与创新机制研究(2018GH006) | 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项目 | 2018.01 -至今 | 1/6 |
5 | 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 冲突问题研究(09HQZZ011) | 浙江省哲社规划 基金后期资助课题 | 2009.10 -2010.04 | 1/1 |
6 | 基于生态取向教师发展观的教师 学习方式变革研究(BHA090026)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类)一般课题 | 2009.07 -2010.12 | 2/11 |
7 | 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基于教师集群与个体生活构造的文化 社会学考察(BAA110013)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类)一般课题 | 2011.07 -2016.12 | 2/8 |
8 | 专业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观察行为理论研究(DHA060125)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 2006.07 -2009.12 | 2/6 |
学术成果
1.著作
序号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名称 | 出版时间 |
1 |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0 |
2 | 教师概论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3 |
3 | 教师学习新视野 ——生态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3 |
4 | 农村教师的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 |
5 | 教学文化变革与重构 ——教师发展的“灵魂”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 |
6 |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教育变革: 文化境遇与文化选择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 |
7 | 大学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20 |
8 |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 的新乡贤角色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 |
2.论文
序号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名称 | 发表时间 |
1 |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 教育研究 | 2008-04 |
2 | 我国教学文化型态的 历史嬗变及当代重建 | 教育研究 | 2010-08 |
3 | 论生态取向教师学习内容 的层级设计 | 教育研究 | 2011-12 |
4 | 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信念: 意蕴阐释与实践重构 | 教育研究 | 2013-06 |
5 | 系统论视域下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之特质与构架 | 教育研究 | 2014-07 |
6 | 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境遇 及其闲暇教育路径 | 教育研究 | 2016-01 |
7 | 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的 创立背景与未来期待 | 教育研究 | 2018-02 |
8 | 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 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 | 教育研究 | 2020-11 |
9 | 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培养 与大农村教育体系构建 | 新华文摘 | 2021-13 |
10 | 我国对话教学研究十年: 回顾与反思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6-04 |
11 | 教学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7-04 |
12 |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教学论 学科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 课程·教材·教法 | 2009-10 |
13 | 教师行为转变的文化学思考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1-04 |
14 |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 失衡问题与优化策略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2-04 |
15 | 教学论跨学科研究检视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3-05 |
16 | “减负”背景下有效作业 的设计策略探究 | 课程·教材·教法 | 2014-04 |
17 |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乡村属性” 教学能力的结构及培养路径 | 课程·教材·教法 | 2020-04 |
18 | 国外教学研究文化学 取向述评及启示 | 比较教育研究 | 2007-08 |
19 | 西方和谐教育的发展脉络 及其当代意蕴 | 比较教育研究 | 2008-04 |
20 | 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问题与重构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3-04 |
21 | 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支持条件的问题考察与系统构建 | 教育发展研究 | 2021-04 |
22 | 农村课程改革文化阻隔与突围 | 中国教育学刊 | 2009-04 |
23 | 中小学对话教学偏误与匡正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0-06 |
24 |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 生存境遇与改善策略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1-08 |
25 | 促进中小学课程平衡策略研究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2-07 |
26 | 农村课程改革的文化阻滞力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3-03 |
27 | 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的突出问题及完善之路 | 中国教育学刊 | 2019-11 |
28 |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乡村属性”教学能力:价值、结构及培养路径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0-12 |
29 | 新生代乡村教师之乡村“局内人”文化身份建构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1-11 |
30 | 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 | 全球教育展望 | 2008-04 |
31 | 和谐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重构 | 全球教育展望 | 2008-10 |
32 | 我国中小学教学制度文化: 批判与重建 | 全球教育展望 | 2009-08 |
33 | 国内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研究进展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0-5 |
34 | 生态取向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 时代境遇与实践路向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0-11 |
35 | 近年来国内教师学习研究: 盘点与梳理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1-7 |
36 | 课程文化自觉研究: 主要成效与未来方向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1-7 |
37 | 教学习惯的意蕴、特质与改变路向:教学文化变革的视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2-03 |
38 |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1-07 |
39 |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进展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6-01 |
40 |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阻滞力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0-03 |
41 | 冲突与共融: 中小学伙伴合作的文化理路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1-07 |
42 | 慕课的文化特质与教师文化调适 | 社会科学战线 | 2015-08 |
43 | 专业主义视野下教师观察行为发展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09-01 |
44 | 乡村教师学习机会的现状分析 及保障体系构建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1-01 |
45 | 新课程改革中乡村教师 之尴尬境遇及文化学审视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4-05 |
46 | 西方自然主义教学思想发展脉络及对回归本真教学的启示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6-01 |
47 | 农村教育到底为了谁? ——农村教育价值研究述评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6-01 |
48 | 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百年嬗变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21-06 |
49 |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境遇 | 教育学报 | 2011-02 |
50 | 课程改革:保持适度的张力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0-06 |
51 | 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 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1-04 |
52 | 农村职业中学校本课程开发 的社会学思考 | 国家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 2006-06 |
53 | 公平与均衡: 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新思考 | 国家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 2003-04 |
54 |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及对当今兴办高校的启示 | 国家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 2006-11 |
55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学校 的文化使命及其变革 | 国家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 2008-01 |
56 | 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美国的经验与借鉴 | 国家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 20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