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毕业季】梦想未曾毕业——经亨颐学院优秀毕业生李燕青专访
经亨颐学院毕业生李燕青
6月15至16日,学校举行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校长杜卫在讲话中大段援引了一位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座谈会上的发言。他说:“这番话是对杭州师范大学最大的褒奖,也是学校培养质量最好的证明。”她是谁?在杭师有过怎样的经历?她的发言中又说了什么,给校长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记者在毕业典礼后初次见到了她——披肩的长发干净利落,自信的脸上洋溢着欢乐。她是经亨颐学院文科121班的李燕青,一位曾担任过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年会会场翻译,并7次斩获学校师范生二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的处女座姑娘。不久,她将赴香港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化茧:失败后的意外收获
比起大学里精彩的人生与耀眼的奖项,李燕青的高考并不顺利。因为发挥失常,本想去华东政法大学学法律的她来到了杭师大中文系(非师范)。
“刚来时非常沮丧,因为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十分排斥、甚至厌恶。”李燕青告诉记者,“在中学教书的外公甚至严厉地告诫我‘不想当老师就别去学师范,免得害人害己’。”也正因为此,她当年去中文系读书还专门报考了“非师范”。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巧合,入学后不久,李燕青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杭师大荣誉学院——经亨颐学院,这是一个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的“教改试验特区”,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师范生”。在这里,一批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李燕青重新定义了“教师”这个职业。她在毕业座谈会上总结四年的收获,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成为教育工作者’这件事情。”
“教育研究方法”的授课老师赵志毅对“公民教育”的讲解,让李燕青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学基础”课程的老师叶林查找资料,与李燕青多次讨论港大推荐信的写法让她心存感激;讲授“学术论文写作”的老师李颖,对论文要求的严格以及她自身对专业的痴迷让她对学术产生了憧憬;实习指导老师滕云帮学生一遍遍“磨课”的精神让她对课堂产生敬畏……“这些都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原来好的老师应该是这样的。”李燕青讲述着这些老师的点滴,满满都是感动。
升腾:把时间花在热爱里
在班主任严从根看来,李燕青十分适合做一名老师。“她对专业十分执着,而且努力,同时亲和力特别好。”这点在任课教师李颖那里也得到了认可。李颖印象最深的是带她们班拍摄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体会。“李燕青特别活跃,不但发言积极,而且思考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她说。
“大学四年,我过得很辛苦也很紧凑。”李燕青说。使她发出如此感慨的,源于她大三的经历。那一年专业课特别集中,“一周撰写3到4个英文报告很正常。”李燕青回忆说,“期末的时候一个礼拜要写4篇课程论文,外加做1个学年论文的初稿。”在这样的“压力”下,英语专业的寝室很少在凌晨1点前熄灯。
“因为教师要求严格,所以常常周末就在‘担心’下周的课堂汇报。”李燕青说,“四年都在这种小焦虑中度过。”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李燕青慢慢学会了全力以赴:“当我想要努力的时候,就能调动所有的力量。”
除了英语专业的学习,她还学习了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中文专业的课程,以及高等数学、统计学等通识课程。“很多同学对这样的课程设置很不理解,但在申请香港大学时,我就懂了。这些看上去‘没用’的‘杂学’派了大用。”李燕青说,“正是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养成,让我在与世界顶尖大学的申请者比拼中胜出。”
破蛹:南下港大追梦教育
拿到香港大学的Offer,意味着李燕青能继续追求自己热衷的教育事业。“希望能快速融入国际化的环境里,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李燕青说。她还会找机会去香港的中学实习,了解香港的基础教育现状,回来后能更好的与大陆基础教育对接。
说起未来的打算,李燕青可能会回来做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也可能会再考博士,进一步深造。“不管怎样选择,反正这辈子都将从事教育工作,这也是杭师大给我打下的最深烙印。”李燕青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