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收到了来自2017届校优秀毕业生傅佳慧的来信!她曾任经亨颐学院院队和校辩论队的队长,目前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的英语教学专业。在院内,她被大家称之为“傅老师”,因为她拥有非常伶俐的口才以及清晰的逻辑思维,是一位集才气与智慧于一身的魅力小姐姐!
想知道她的研究生生活和想对小经亨颐分享的经验吗? 那就快戳进来看看吧!
亲爱的小经亨颐们:
你们好!
刚进入杭师的时候,我并不了解即将在经亨颐学习的四年会如何度过。而快要研究生毕业,回想起去年种种,似乎也觉得一年前在大风雪天跨出国际机场的人,是个很遥远的影像。此刻我坐在美国的公立高中英语教室里敲下这篇经验谈,与其说是与读的人对话,还不如说是把自己当成影片给大家展览。我很愿意指出自己的不足和缺憾,也愿意别人在这上面圈点勾画,据说电影把人类的生命延长了三倍,他人的经验对于个人,意义也应是一样。
选择是学习经验谈论里一个重要的话题,而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我没有选择”。太过于注重条框和现实而让我们忽略了一个细节,其实,几乎所有的选择都开始于一句“我不知道”。对于我,关于是否进入经亨颐,是否选择英语,是否把辩论当成无报酬职业去做,毕业后是否留学,留学后是否回国,这些问题的讨论都开始于“我不知道”,我觉得这是常态。父母和个人意见不同,朋友亲友站的角度不一致,我觉得更是普通。因为处于选择路口,伴随而来恐慌与无助的情绪会一遍遍冲刷我们的信心,直到露出赤裸的自我,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更具体一些,大一恐慌于生活与学习的转变,大二不安在如何提高与进步,大三迷茫着思考何去何从,大四徘徊于实习工作留学考研的路口,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如我,这些情绪大约都无法避免。我们都会做从结果来看聪明的选择,也会做回想起就想扇自己一巴掌的决定。对于我来说,站在这个时间点,往后看,想扇自己一巴掌的瞬间不少,却很少去后悔自己的选择,用一句话概括:过去和未来都是水上的波澜,唯有此刻才是真实。年龄,性别,学历和过去,它们不应该成为限制,而是积累的宝藏。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二十岁那年定下今后六十年的所有计划,那人大概是位预言家;如果一个人从六十岁开始学习一门语言,七十岁的时候也有了十年的经验。选择的标准、目的、结果都可能不同,而不过高或者过低地衡量自己的价值,或是轻易把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比对,是让每个人生活得快乐的方法。
再说点留学以后个人的经验。
我认为,最宝贵的一点经验大约是老生常谈,但惟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懂得——提问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所在的专业要求近一整年的美国公立高中实习经历,其中五个月我们必须如同正式教师一般接管课堂,这几乎等同于把出生不久的小狗直接扔入水中学习游泳。而我作为母语非英语的学习者,比起知识技能上的不足,心理上的压力才更是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坐在教室里的你自然被认为是权威之一,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挑战权威更加有趣的学校活动。而如果你所代表的种族恰好是学校的百分之一,你的课堂大概会变成学校的一道奇异风景。就算你为每天百分之一百的课堂做了一百二十五分的准备,也必须向你的supervisor, co-teacher甚至其他学校员工寻求帮助,有时候因为文化环境不同,一个极小的词汇也会变成巨大的阻碍。而这看似简单的求助最难的其实是第一步:hey,我不太理解这个/我搞砸了这个/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你可以帮助我吗?第一次承认自己的不足好像吞下了一小块石头,它很有可能堵住你的喉咙,让你胡思乱想:他会觉得我没有努力吗?她会质疑我的英语水平吗?他会觉得我根本不够格站在这里教学吗?她能理解我的口音吗?但当你迈过这一个槛以后,你会意识到,比起用多年阅读理解锻炼出来的“猜测”掩盖心虚,“向拥有答案的人直接询问”才是最聪明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因为当我们开始自己编造答案的时候,有时是很危险的,当我们自以为拥有答案的时候,有时是愚蠢的,长久以往,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我们就会变得又愚蠢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