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收到了2018届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郝倩楠的来信,在大学期间她曾获杭州师范大学优秀奖学金一等奖、叶圣陶奖学金等多个奖项,是浙江省优秀毕业生,也曾在浙江大学交换一年,被推免为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在信中,她分享了研究生生活的心路历程,想知道她的生活姿态吗?赶紧戳进来看一看吧!】
亲爱的小经亨颐们:
你们好!
我是经亨颐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8届毕业生郝倩楠,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当在键盘上敲下“jinghengyi”不再弹出默认的“经亨颐”一词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与经亨颐学院告别一年有余了。输入法的记忆渐渐消散,刻在我心中的那四年记忆却依然清晰。
告别:离别不说再见
2018年9月13日,伴着一声“开学典礼到此结束”,我正式开启了研究生生涯,告别学习生活4年的杭州,告别了汉语言文学(师范),走向苏州和北京,走向汉语国际教育。
这场告别对我来说只是暂时离开,不说再见。经院的大学时光在我的生命里定格了太多动人的瞬间,像是一片蒲公英随风散落到广袤的土地上,柔软的种子到处生长。
研一第一学期的期末,《教育心理学》的期末作业是一篇教育感言,我写下了在经亨颐实习期间的一段教育故事。 “倩楠,你的那篇文章我给了满分,相信你以后会是个好老师。” 心理学老师改完期末作业给我发了条微信。看到微信时,一股暖流将我包围,我知道这份肯定源自经亨颐学院在我心中留下的“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烙印,源自我对语文教育梦的眷恋。
每天看着已经工作的大学同学们在朋友圈分享的学校的点点滴滴,浏览着祖庆说、镇西茶馆等一线教育者的公众号,我感觉自己从未走远。如果说职业生涯是一个宇宙,语文教育便是我要寻找的星球。
常常幻想着自己再回去听一次教育家大讲堂,再感受感受经院老师领导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再走一走扩建的新校园,再去一趟高大上的图书馆,再在双十一剁手之后吃一顿2元盖浇饭……毕业以后才发现这些小念想都那么奢侈,亲爱的小经亨颐们,真羡慕你们依然和学院朝夕相处着,其实你们正在为未来编织着最难忘的回忆。
探索:在未知中流浪
带着沉甸甸的回忆,我踏进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个稍显陌生的领域,研究生期间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让我收获了在未知中流浪的奇妙。
笛子、古琴、太极、编程、法语……一门门新鲜的课程只是入门学习便足够妙趣横生;乔姆斯基、威廉琼斯、韩礼德、朱德熙、陆俭明……这些原本不太熟悉的语言学家现在光是听到名字便会肃然起敬;来自利比里亚的“中国通”、巴基斯坦读完博士又来中国学中文的大叔、东南亚烧得一手好菜的热情姑娘们、能歌善舞的加纳女孩、对中国政治颇有研究的法国小伙儿……一每一场跨国的相遇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跨文化交际通过语言的纽带变得掷地有声;人大丝路学院一年的汉语角生活、走街串巷的“街巷中国”城市调查、真刀真枪的政府机关挂职体验、挤了两个月北京早晚高峰地铁的互联网公司锻炼、宛如身处异国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实习体验、不眠不休的学术会议筹办……一段段异彩纷呈的经历让我人生的可能性不断延展。
我有时候也会困惑:既然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当个语文老师,读研的时候选择学科教学专业会不会更好?但是想到研究生期间接触到的这一切是我在学科教学领域甚至是未来一生都很少涉足的,心里便像一列火车在破晓时分驶过波光粼粼的大海——豁然开朗。我感谢当初的选择,尽管汉语国际教育不是我的终点,但它给我留下的这些体验拉长了我人生的弧线。
相遇:给人生画个圈
我现在与不少2016级的小经亨颐一样,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应届毕业生。也许对应届的小经亨颐们来说,现在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对我来说,这是一场与起点相遇的回归。
研究生期间,我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转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在我又要回去了。
“倩楠,你的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为什么又去高中教语文,教外国人不有趣吗?”一位学汉语的澳大利亚老教授听说我要去杭州参加教师招考,用他深邃的蓝眼睛不解地望着我。
汉语国际教育确实是个有趣的专业,接触的学生国家、肤色、人种、性格各不相同,每一个来自异域文化的学生也时常会给我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但当初在心里埋下的那颗语文教育梦的种子早已根深蒂固,从读研开始我就想着未来一定要再回到语文教育领域,研究生期间的专业转弯,不过是在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圈,扩大了人生的直径,但终点注定会遇上起点。
我期待未来的职场生涯:一帮学生,三尺讲台,一路向前。
亲爱的小经亨颐们,也许你们现在或迷惘、或坚定、或失落、或昂扬,把所有的经历都当成一场漫游吧,认真享受每一处让人沉迷的风景。未来回首时你们会发现,不管是一场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比赛,还是一次与奖学金的擦肩而过,又或是一个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周末……所有的过往都会在沉淀中变得可爱,别沉湎于叹惋停滞不前,大步向前、尽情体验吧。真诚地祝愿你们始终保持像火炭上的那滴糖一样的浓情与火热,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大大的圈。
郝倩楠
2019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