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看书,就爱挑着故事性强的书看,什么故事情节吸引人就看什么,没什么类别的限制。到了高中,时间少了,看的书也就少了,渐渐觉着心里空落落的难受。终于趁着选考完的一次放假,回家时偷偷溜进书店买了本书以慰藉干涸已久的心灵。这本书便是余华的《活着》。
它并不起眼,黑色的封面,红色和白色的字眼清晰的印在封面上,却牵扯出了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短短几个小时,近乎囫囵吞枣般的阅读让我也似乎真实的体验了一遍富贵的悲欢离合,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过往,是如此猝不及防又如此真实的令人心疼,就这样血淋淋的展现在眼前。
如果说,初读是看到一个人悲苦的一生,留下的只剩叹息与心酸,那么第二次阅读,我看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人生疾苦,而是经历了家国历史命运的风云变幻后,那些曾经令人疼痛的过往抽出生命的新芽后的豁达与坦然,这是一种高尚。
于是,我想起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所以,他赐予了主人公富贵近乎残酷的一生。
从前期吃喝嫖赌到后期勤勤恳恳,他看清了世事的变化无常,学会自食其力;从富家少爷到贫苦的农民,他经历了阶级的变化,学会察言观色,;从父母健在、妻子的回归、儿女双全、三代同堂到一个个至亲离他而去,最终只剩自己孤身一人与一头老牛相伴,他学会用一颗坦然与豁达的心来抚平内心的伤痕,在往后孤独而漫长的一生中诠释着活着的意义——永不向命运低头,即使狼狈不堪,即使鲜血淋漓,即使伤痕累累!
可以说,命运赐予了富贵卑微的一生,他却活出了自己的高尚。天地何其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于是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的意义何在?死的意义又何在?生与死的界限又该如何区分?这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但是这本书里并没有大仁大义的生死抉择,有的只是一个在时代与命运的捉弄下仍然笑对生活、笑看人生的乐观与超然。他虽普通,也同样活的重于泰山,因为在与命运的大战中,他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命运无情而冷酷的嘲弄,那是多少次抚摸着至亲冰凉的身体感受着内心撕扯的痛苦,多少次午夜梦回的梦中呓语,多少次夕阳西下孤独而又悲凉的背影。他不是英雄,也不是伟人,他只是他,他是富贵,一个坚强如韧草般活着的男人。
末了,就又想起一句话,“很多人30岁就死了,70岁才埋”。这是现代社会众多青年人的真实写照,无所事事、不思进取、荒废度日、犹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而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我们来说,又该如何继续接下来生活呢?
毫无疑问,我们也会经历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与磨难,也会感受到每个人必经的悲欢离合。我们要的,不过是用那一二的欢乐来填平那八九的苦痛,演绎永远“活着”的一生。
愿我们也能拥有富贵那样高尚的心,任尔风吹雨打,仍自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