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玥 副教授
组织机构:教育技术学系
邮箱:yuehu@hznu.edu.cn
地址:诚园5-212
硕士招生: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
基本信息
胡玥,女,甘肃白银人,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数字化学习、游戏化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和青少年编程教育等领域。在教育统计分析,教育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已发表期刊与会议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9项,并担任多个刊物的外审专家。此外,指导学生国家、省级及校级竞赛获奖,国创、星光项目立项若干,获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校教师智慧教学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代表性成果详见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Yue-Hu-106。
教育背景
2011.9--2015.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士学位
2015.9--2020.6,浙江大学(保送),教育技术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工作背景
2020.7--2023.12,杭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讲师
2024.01--至今,杭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副教授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教育统计与SPSS》《移动开发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研究生课程:《教育统计与测量》
科研项目(主持)
1. 2024年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线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72304083)”
2. 2023年至今,主持杭州市哲学社会规划项目“基于计算思维提升的编程教育策略研究(M23JC074)”
3. 2023年至今,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多模态在线协作学习评价与干预研究(2023SCG021)”
4. 2023年-2024年,主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改项目“高校课堂游戏化教学改革与创新设计”,已结题
5. 2022年-2023年,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精准教学模式研究(220506277053122)”,已结题
6. 2020年-2022年,主持杭州师范大学省优势特色学科培育项目“基于图形化编程的设计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20JYXK030)”,已结题
7. 2020年-2023年,主持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项目“学生图形化编程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RWSK20201015)”,已结题
8. 2017年-2019年,主持全国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化背景下校史博物馆促进学校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中小学为例(176130028)”,已结题
9. 2018年-2019年,主持教育部科技司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基于IPv6的校园动态虚拟博物馆集群系统”,已结题
学术成果(代表性)
1. Kahoot! in the classroom: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a game-based student response system on pre-service teacher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rception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23. 独立一作
2. Factors influencing younger adolescents’ intention to use game-based programming learning: A multigroup analysis.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2. 第一作者
3. Explor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moderators of block-based visual programming on student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21. 第一作者
4. Teacher attitudes regarding the use of game-based programming tools in K-12 education, IAD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 2019. 第一作者
5. 国际阅读素养测评项目的比较与启示.中国考试.2019(03):60-65.第一作者
文化传承视野下博物馆电子游戏的设计——以浙江教育博物馆电子游戏“文明之旅”为例.现代教育技术. 2018(01):52-58. 第一作者
6. 集体智慧视野下的非正式学习及其环境模型构建.远程教育杂志. 2016(06):3-10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