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师范生更灵活、更明智地开展教育实践,在日常实践中积淀“知道如何(know how)”的知识,4月6日下午,我院开展“明德校友论坛”第一期讲座,讲座主题为“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社会实在论视域中的教师理论自觉”。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我院小学教育专业2011届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的林美老师。
讲座伊始,林老师以自身的经历为起点,回忆十年前在母校生活的点滴,正是因为母校的良苦用心,对学子的倾力付出,才让林老师在本科四年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踏上了科研道路。如今,教师的理论自觉已经成为林老师主要研究内容,此次讲座她将从学理的层面回应中小学教师为何要有理论自觉。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具备高深的学理,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具有崇高的利他主义的服务思想和奉献精神,有严格的准入要求。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要求教师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师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理论知识和日常知识,但是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特定教育场景所产生的教育实践经验是理论所难以覆盖的,那是否就可以认为理论知识的地位次于日常知识呢?中小学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意义何在呢?
林老师从认识论的角度为同学们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当前学界对教师日常知识的推崇受社会建构主义思潮所影响,认为教师应当关注知识的社会基础,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的、有目的地参与持续性建构。如果极端夸大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学习,教师的理智自由便会受到极大限制,陷入相对主义陷阱之中,日常经验也会出现谬误,妨碍教师的知识优化。
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中小学教师学习理论知识的原因,林老师从社会实在论出发,从经验域、实际域、真实域三方面,探讨理论学习对教师职业专业多维塑造作用。理论知识具有真实性、社会性、浮现性,“双重解释”能实现知识最大限度的客观化,它是在程序上遵循同行经过长时间建立起来的、被广泛认同的准则、惯例和传统,添加了历史上人类创造和积累的集体成就所得,能超越个人经验的局限。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透过表象解释教育实践,提供建构教育世界的启迪与指引,同时理论知识所系统组成的“单一性”学科是促成“内在奉献”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条件。
本次讲座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同时,林老师也用自身经历加以辅证,让学术文字不再枯燥深奥,更唤起同学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