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青年委员李云星应邀来到我院,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教育学学术研究漫谈”的讲座。讲座由杨茜副教授主持,学院30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李云星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带给他的启发与思考。他提及留学期间观察到的现象:课堂中西方人的更活跃,而在纸笔测试中,东方人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一对比促使他探讨:是文化背景塑造了这些差异,还是这些差异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不同的文化面貌。接下来,他广泛阐述了东西方在教育、课堂互动、建筑、交通等多方面的差异,李云星教授指出,在语言表达上,相较于东方人偏好于运用感叹句以倡导和强调,侧重于通过感叹来强化观点与主张;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采用问句的形式,持续发问并深入探寻,注重通过提问来促进思考与交流。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与沟通习惯。
接下来,李教授向在座学子抛出了一个问题,即大家是否真正明晰自己内心向往成为的角色,以及是否清楚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进而强调,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研究生阶段所应树立的明确目标,均是每位同学需深入思考与规划的重要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导,旨在促使大家反思并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
随后,李教授带领同学们重新审视中国的文化传统,指出西方社会的经济与科技进步根植于对科学的热衷,这种热情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未知的探索,而东方则深受责任感驱动,注重实用价值与结果的确定性。进而,他巧妙引入了佛教的因果理念,勉励学生们珍惜并专注于当前行动,因为每一个当下的努力都是塑造未来结果的因。
在提问交流环节中,参会师生非常踊跃地参与互动,围绕“对人的提问是否是追求答案的确定性”“教学中的主客体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李云星教授针对每个问题都做了耐心回应,最后,杨茜老师总结道真正的研究问题来源于生活,李老师在德国访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引发他对中西学习文化不同的思考。李老师带着广阔且深邃的哲学视野讲了一场关于东西方学习文化差异中的美德与理智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