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者:杭州师范大学第65期发展对象培训班教育学院第三小组
被采访者:应维华,“红色云引擎”专题党课第一期主讲人,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校教师。应维华老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家最新时事政策的宣讲工作,浙江省“学习新思想 万千师生同上一堂课”宣讲团成员,浙江省青年讲师团成员,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讲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杭州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雁人,杭州市教学名师。
应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我们进行这样一次对话,我们小组准备了一些采访问题,期待了解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想请问老师最初您是怎样走上党的道路的,您又是如何保持内心向党、保持初心、为人民服务的?(郁)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从小受父母、老师的熏陶,觉得入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是一种荣誉。跟你们一样,我在大学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大四那年入的党。
党的初心我们都很清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落实到一个人,就是对自己的工作抱一份责任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做奉献、为中国梦做贡献。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作为思政课老师,就是要备好每一堂课,尽力讲好每一堂课;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对学生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方面,在价值观塑造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去传递一些正能量。
采访者感想:从以前到现在,党员一直是一个令我们敬佩的身份,因为党员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在自己身处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像一枚枚螺丝钉,在自己坚守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这是党员令我们最感动的地方。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党员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负重前行。我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位光荣的党员,在教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毕生为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心血。
2、您成为党员这些年来,有没有一件事让您印象深刻、感触很深?(倪)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在社区讲课,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讲课时我对中美情况进行一些对比。结束后有位看上去八十多岁的老人,步履蹒跚着走到讲台上来,一直握着我的手说听完课之后很感动。
这位老人之前从工厂退休,目前一个人呆在杭州。他跟我说自己的孩子都在美国,他的孩子一直想让他留在美国,但他执意要回来。老人说:“从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国家的份量在心中是很重的。我老了,落叶归根啊,我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来” 。
很平常的一次对话,但我感到了一位老者一位前辈很深的爱国情怀,很是感动。
采访者感想:老师的分享让我认识到党员工作不仅是伟大的,而且也是平凡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有关老人的故事,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爱国的重要意义。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始终牵挂着人的内心,让这位老人跨越大洋也要来看一看自己的祖国母亲,甚至要离开自己的子女。爱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与国家之间多了些牵绊。
3、在您进行国家最新的时事政策的宣讲工作中,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或是令人感动的事情?(刘)
说实话,每次宣讲前的压力还是有的,因为想把课讲好。至于困难,我到没觉得,还可以,能够应对。其实任何宣讲都不大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观点也好、讲课风格也好,可能有人喜欢,也会有一些人不喜欢,这个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
在宣讲中,我觉得收获最多的是感动。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团中央宣讲团的成员,有任务,需要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我去过云南的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到那边看到一个孩子的上半身穿的是羽绒服,下半身穿的是一双拖鞋,上面是冬装、下面是夏装,这样一个混搭的情景。当时是一月份,是很冷的时候,然后我一排同学看过去,发现他们所有的人穿着的都是拖鞋——那为什么大冬天的不传旅游鞋呢?后来我得知,他们每天上学既要翻山又要过河,如果穿旅游鞋翻山是方便了,但过河很可能会弄湿就很不方便。
和孩子们的交谈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一句话:贫困限制了想象。他们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地区,但不知道昆明在哪,更不知道杭州在哪。所以那些孩子们的梦想也很简单,大多都是子传父业式的在家务农,或是长大后去外地打工。
那个地方是群山环绕,背对他们学校的校门,你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山,根本就望不到边。在这样的环境下支教,我们讲师团的一个同学那天发了这样的一条朋友圈:我们感谢大山,空濛的山河赋予了孩子们纯真质朴的气质;我们憎恨大山,绵延的山川阻挡了追逐梦想的脚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扶贫先扶志”,我觉得太有道理了。人首先要有梦想,这是要从小确立起来的;教育跟不上,人连梦想都没有了。在教育跟上去之后,孩子们慢慢开始有了梦想,有些人说想当科学家,有些人想做老师、医生,甚至有个小女孩还说“以后我想去杭州读大学”,当时我说,“我会在杭州师范大学等你”。
2020年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个国家的政策落地,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让孩子因为远离知识而感到无力;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让成年人因为缺乏技能而感到无助;从老年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家正在做的就是不让老年人因为缺乏保障而感到无奈。这样的事情看多了,内心更多的是感动,党在做的事情确确实实都是人民至上的。
采访者感想:大多数人平时都比较少有机会能像亲身接触到这样的场景,而是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周围的圈子,便容易误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样子,于是总在追求和比较自己还没有什么,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其实也有很多很多。和那些孩子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听完老师的叙述有许多感触,我也最先想感谢党和国家,特别是在2020年这样艰难的一年还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帮助全国所有的绝对贫困县摘掉了帽子,真的太了不起了!其次是对教师职业也有了更深的认知,作为一位师范生,之前听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话,会隐隐觉得有些受之有愧,但如果要来形容这位为大山里的孩子播下了希望和梦想种子的支教老师的话,确实一点也不为过。
4、在您进行国家最新的时事政策的宣讲工作中,您觉得党的哪些政策最令您印象深刻?(邱)
其实我印象深刻的党的政策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在社会保障这一块的全民医保。原来在农村,很多人了生一场病以后,家里就立马陷入了困境。生老病死这是人的自然现象,都会遇到,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医疗保障。去采访一下农民,会发现他们都异口同声支持党的政策,因为他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如果人们的生活不富裕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贫困问题导致的饥饿、各种疾病,还有社会暴动等等。所以让老百姓富起来以后,感受到国家的关爱,老百姓自然就会爱国。
除了农村合作医疗,讲大一点的话还有“发展是硬道理”,为什么要发展?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很实在的这种东西,国家在政策制定的时候抓住了主要的问题。像我88年去上海,以黄浦江为发展界限,上海的发展基本上都在浦西,就一江之隔,浦东跟浦西差距很大。那么长的一条黄浦江,当时没有一座桥,从浦西到浦东很不方便。那怎么办?修桥或者打地下隧道呗,大家都知道。但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怎么样才能有钱?就是要靠发展,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在发展前面加个“硬”字,讲“发展是硬道理”,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国家的指导方针非常正确:发展起来,基础设施有了,很多事情就能解决了。原来农村经常看到“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些标语,这里面其实说明了造成贫困的原因。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导致贫困;孩子多了,负担过重没有保障也会导致贫困;“多种树”是指产业起来了才能摆脱贫困。所以关键问题还是要发展。发展起来以后,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也会有新的矛盾产生,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党的这些政策都非常好,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
采访者感想:应老师的发言主要谈了社会保障和发展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党推出的政策都是造福于百姓的,符合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应该拥护党,支持党的决策。身为青年,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党的最新时事政策。
5、您觉得入党对现如今的年轻人有什么意义或者指导作用?(泮)
我曾经看过一些学生写的入党申请书,入党申请书里面首先就要明确的表示入党动机,但从入党申请书当中就可以看出很多人的入党动机是不明确的。因此,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入党?
在学习强国里有道关于共产主义觉悟的题目,入党说到底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其实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也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大学生,认真过好每一天、上好每一堂课,而不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学习是学生的首要职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试着养成一种习惯,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去做了,就要全身心投入,认真地去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求做的最好,但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对于入党,我觉得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对自己、对家人负责,现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后对工作、对社会负责任,其实就是在为国家添砖加瓦。
采访者感想:应老师在给我们年轻一辈介绍入党的经验,老师没有用很抽象官方的语言介绍,相反他根据自身的一些实际见识,向我们介绍了年轻人要入党,首先最重要的及时要有明确的入党动机,同时还从具体的方面传授了作为大学生应该的我们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些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听了应老师的分享,我们受益匪浅。
采访者:杭州师范大学第65期发展对象培训班教育学院第三小组
被采访者:应维华,“红色云引擎”专题党课第一期主讲人,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校教师。应维华老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家最新时事政策的宣讲工作,浙江省“学习新思想 万千师生同上一堂课”宣讲团成员,浙江省青年讲师团成员,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讲师,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杭州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雁人,杭州市教学名师。
应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我们进行这样一次对话,我们小组准备了一些采访问题,期待了解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想请问老师最初您是怎样走上党的道路的,您又是如何保持内心向党、保持初心、为人民服务的?(郁)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从小受父母、老师的熏陶,觉得入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是一种荣誉。跟你们一样,我在大学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大四那年入的党。
党的初心我们都很清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落实到一个人,就是对自己的工作抱一份责任心,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做奉献、为中国梦做贡献。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作为思政课老师,就是要备好每一堂课,尽力讲好每一堂课;希望通过自己的课,对学生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方面,在价值观塑造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去传递一些正能量。
采访者感想:从以前到现在,党员一直是一个令我们敬佩的身份,因为党员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在自己身处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像一枚枚螺丝钉,在自己坚守的地方默默奉献着自己。这是党员令我们最感动的地方。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是无数党员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负重前行。我希望将来可以成为一位光荣的党员,在教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毕生为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心血。
2、您成为党员这些年来,有没有一件事让您印象深刻、感触很深?(倪)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次在社区讲课,主题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讲课时我对中美情况进行一些对比。结束后有位看上去八十多岁的老人,步履蹒跚着走到讲台上来,一直握着我的手说听完课之后很感动。
这位老人之前从工厂退休,目前一个人呆在杭州。他跟我说自己的孩子都在美国,他的孩子一直想让他留在美国,但他执意要回来。老人说:“从我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国家的份量在心中是很重的。我老了,落叶归根啊,我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来” 。
很平常的一次对话,但我感到了一位老者一位前辈很深的爱国情怀,很是感动。
采访者感想:老师的分享让我认识到党员工作不仅是伟大的,而且也是平凡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有关老人的故事,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爱国的重要意义。这种对国家的感情始终牵挂着人的内心,让这位老人跨越大洋也要来看一看自己的祖国母亲,甚至要离开自己的子女。爱国,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与国家之间多了些牵绊。
3、在您进行国家最新的时事政策的宣讲工作中,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或是令人感动的事情?(刘)
说实话,每次宣讲前的压力还是有的,因为想把课讲好。至于困难,我到没觉得,还可以,能够应对。其实任何宣讲都不大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观点也好、讲课风格也好,可能有人喜欢,也会有一些人不喜欢,这个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
在宣讲中,我觉得收获最多的是感动。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团中央宣讲团的成员,有任务,需要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我去过云南的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到那边看到一个孩子的上半身穿的是羽绒服,下半身穿的是一双拖鞋,上面是冬装、下面是夏装,这样一个混搭的情景。当时是一月份,是很冷的时候,然后我一排同学看过去,发现他们所有的人穿着的都是拖鞋——那为什么大冬天的不传旅游鞋呢?后来我得知,他们每天上学既要翻山又要过河,如果穿旅游鞋翻山是方便了,但过河很可能会弄湿就很不方便。
和孩子们的交谈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一句话:贫困限制了想象。他们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地区,但不知道昆明在哪,更不知道杭州在哪。所以那些孩子们的梦想也很简单,大多都是子传父业式的在家务农,或是长大后去外地打工。
那个地方是群山环绕,背对他们学校的校门,你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山,根本就望不到边。在这样的环境下支教,我们讲师团的一个同学那天发了这样的一条朋友圈:我们感谢大山,空濛的山河赋予了孩子们纯真质朴的气质;我们憎恨大山,绵延的山川阻挡了追逐梦想的脚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扶贫先扶志”,我觉得太有道理了。人首先要有梦想,这是要从小确立起来的;教育跟不上,人连梦想都没有了。在教育跟上去之后,孩子们慢慢开始有了梦想,有些人说想当科学家,有些人想做老师、医生,甚至有个小女孩还说“以后我想去杭州读大学”,当时我说,“我会在杭州师范大学等你”。
2020年我们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个国家的政策落地,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让孩子因为远离知识而感到无力;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就是不让成年人因为缺乏技能而感到无助;从老年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家正在做的就是不让老年人因为缺乏保障而感到无奈。这样的事情看多了,内心更多的是感动,党在做的事情确确实实都是人民至上的。
采访者感想:大多数人平时都比较少有机会能像亲身接触到这样的场景,而是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周围的圈子,便容易误以为这就是世界的样子,于是总在追求和比较自己还没有什么,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其实也有很多很多。和那些孩子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听完老师的叙述有许多感触,我也最先想感谢党和国家,特别是在2020年这样艰难的一年还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帮助全国所有的绝对贫困县摘掉了帽子,真的太了不起了!其次是对教师职业也有了更深的认知,作为一位师范生,之前听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话,会隐隐觉得有些受之有愧,但如果要来形容这位为大山里的孩子播下了希望和梦想种子的支教老师的话,确实一点也不为过。
4、在您进行国家最新的时事政策的宣讲工作中,您觉得党的哪些政策最令您印象深刻?(邱)
其实我印象深刻的党的政策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在社会保障这一块的全民医保。原来在农村,很多人了生一场病以后,家里就立马陷入了困境。生老病死这是人的自然现象,都会遇到,现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医疗保障。去采访一下农民,会发现他们都异口同声支持党的政策,因为他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如果人们的生活不富裕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贫困问题导致的饥饿、各种疾病,还有社会暴动等等。所以让老百姓富起来以后,感受到国家的关爱,老百姓自然就会爱国。
除了农村合作医疗,讲大一点的话还有“发展是硬道理”,为什么要发展?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很实在的这种东西,国家在政策制定的时候抓住了主要的问题。像我88年去上海,以黄浦江为发展界限,上海的发展基本上都在浦西,就一江之隔,浦东跟浦西差距很大。那么长的一条黄浦江,当时没有一座桥,从浦西到浦东很不方便。那怎么办?修桥或者打地下隧道呗,大家都知道。但没有钱,一切都是空谈。怎么样才能有钱?就是要靠发展,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在发展前面加个“硬”字,讲“发展是硬道理”,因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国家的指导方针非常正确:发展起来,基础设施有了,很多事情就能解决了。原来农村经常看到“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些标语,这里面其实说明了造成贫困的原因。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导致贫困;孩子多了,负担过重没有保障也会导致贫困;“多种树”是指产业起来了才能摆脱贫困。所以关键问题还是要发展。发展起来以后,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也会有新的矛盾产生,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党的这些政策都非常好,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
采访者感想:应老师的发言主要谈了社会保障和发展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党推出的政策都是造福于百姓的,符合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应该拥护党,支持党的决策。身为青年,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党的最新时事政策。
5、您觉得入党对现如今的年轻人有什么意义或者指导作用?(泮)
我曾经看过一些学生写的入党申请书,入党申请书里面首先就要明确的表示入党动机,但从入党申请书当中就可以看出很多人的入党动机是不明确的。因此,我们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入党?
在学习强国里有道关于共产主义觉悟的题目,入党说到底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其实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也是为人民服务。作为大学生,认真过好每一天、上好每一堂课,而不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学习是学生的首要职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试着养成一种习惯,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去做了,就要全身心投入,认真地去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要求做的最好,但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对于入党,我觉得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对自己、对家人负责,现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以后对工作、对社会负责任,其实就是在为国家添砖加瓦。
采访者感想:应老师在给我们年轻一辈介绍入党的经验,老师没有用很抽象官方的语言介绍,相反他根据自身的一些实际见识,向我们介绍了年轻人要入党,首先最重要的及时要有明确的入党动机,同时还从具体的方面传授了作为大学生应该的我们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些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听了应老师的分享,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