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通信,在浙江省未管所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之间展开。
“什么是量子力学?最近有什么热门的国漫吗?我想看看大学校园什么样……”一群身在囹圄的少年们在信中写下了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在信中,这些“问题少年”,有了不一样的求知和表达欲。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蒋小霞将这些信件认真封好,“穿越”高墙,送到我校经亨颐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杨群的案头。
一封封信,经过杨群和学生们的分类、分析、分发,原本的无主信件“找”到了60多位收件人。这些收件人都是出生于2000年以后的我校大学生,几乎也是第一次尝试用纸笔,与陌生人对话。
提笔
每周三,杨群老师都会在本科生中开设一门“犯罪心理学”的课程。2015年起,她已开始组织学生们参与拘留所等地羁押人员的心理辅导实践。在这期间,杨群偶然认识了蒋小霞。
今年是蒋小霞在未管所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第11年。每周在浙江省未管所服刑的涉罪未成年人都会至少接受一次心理健康课程。
疫情发生以来,监狱、拘留所等羁押监管场所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为防控需要,原本的线下探视改为在线会见,社会力量进入监房帮教的频率也不同程度的减少……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在封闭的监舍里完成改造,对涉罪未成年人来说,与外界联系更是不能缺少的阳光雨露。”疫情以来,蒋小霞和同事们就一直想为这群孩子创造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要不还是写信吧。”杨群说,“从心理学层面也比较接近叙事疗法这样的引导方式。”
方法可行,但对适应了即时通讯的年轻人太过传统,而且写信的双方又有着截然不同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学识水平,有多少人愿意参加?他们能融洽对话吗?
对未管所内的服刑少年来说,写信并不陌生。给家人给朋友,有的人不愿写,觉得是形式应付应付;有的写了也很难得到回应。
但这次孩子们的积极性却让未管所的管教民警们始料未及。短短两天,两个未成年犯管区收到了140多封信。
“我记得上初中,老家来过一批支教的大学生,可能和你们一样,充满活力什么都懂,我羡慕极了……”
“现在00后有比较火的明星吗?请你有空告诉我,很有幸成为你的笔友……”
“其实我很向往大学生活,但世上没有后悔药,自己做错了事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有时会忘记他们是一群因为犯错而失去自由的孩子;有时又会为他们的忏悔揪心。”蒋小霞说,原本她和同事很担心会不会有一些不合适的表达,可能需要调整修改或者扣住不发。
“但每一封信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真实的心声,所以哪怕是对活动的质疑、负面的情绪,我们觉得都要尊重他们写的每一句话,没有卡住任何一封信。”
“人都有被认真倾听的渴望。”项目发起者之一,杭州师范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副主任胡治国说,当一个曾经身处边缘的“问题少年”,可能被一位大学生笔友,用一种平等、共情、价值中立的方式倾听。“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愿意提笔倾诉的内在动力。”
碰撞
我校心理系成立于2000年,目前每年本科招收两个班,共有本科学生240多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础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用户体验、心理咨询等相关工作。
“2019年前后我们心理系成立了‘青心’社会组织,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进行心理方面的志愿服务、团辅等等。”杨群说。回信就是“青心”的活动之一,由于信件数量较多,现在这一活动按照一位学生回两封信的模式开始运行。
2020级心理系本科生徐珺是最早的拆信人之一。拆信前,她和同学们有过小小的担忧:比如信里会不会有很多刁难的问题,充满对生活社会负面灰暗的内容。
“但他们的想法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徐珺说,既有很自卑的求助,沉重的悔过,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对动漫、运动的热爱,对时事的关心,甚至一封信还从自身的诈骗罪行写道,提醒我们大学生不要轻信诈骗套路,要如何防范诈骗等等。
“青心”组织负责人郑璐怡曾参加过多次线下的心理志愿服务。“相比于面对面交流,写信更能让他们放下戒备,自由真实地表达,真心换真心,我们的回信也一样。”
初步看完后,几位负责人把每一封信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比如大学生活、时事政治、个人爱好、心理求助等等,安排最合适的同学进行回复。
有人连夜研究起如何解释量子力学,写了长长的回信;有人第二天一早就跑去冲印了校园照片;有人为马上要过生日的笔友画了一只蛋糕……
“初心是想帮扶他们。”杨群说,“但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很快就会变得真诚而平等。”
徐珺说,心理系的学生时常会感觉自己的专业有点空。“研究人心,人心莫测。”但这一次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了,作为心理学人的社会责任感。
“一开始写信,我就当完成任务,没有想过他们真的会把我们的信当一回事。”正在未管所十一管区服刑的严轶(化名)说,漫长的刑期一度让他自暴自弃。“现在,我打算加入未管所的育新艺术团,认真学好一门乐器。”
“记住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与其用泪水忏悔昨天,不如用行动改变明天……”他收到的回信上如是写道。
共振
一边是在风浪中误入歧途的孩子,一边是大部分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心理系党支部书记傅亚强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单方面的施惠,这种交流一定是双向受益的,也正因为双向受益,才能一直延续下去。”
从今年5月至今,双方的信件往来已有5批,共400多封,目前已经形成一对一的结对笔友模式。
我校学生给未管所青少年上课
“一开始更像是仰视的姿态求援,写了几封后,他们越发愿意表达自我的喜好、个性。”2021级心理系本科生王潇雨说,“仿佛从一个自卑的求助者,变成了平等的交流者。”
“剖析这些罪错未成年人的案例,根源都是各种关系出现了问题。”蒋小霞说,自我意识强,成长于数字世界,让他们对如何建立稳固、正向的关系陌生、抗拒。“希望通过这样的通信能补上这一课。”
胡治国说,心理学研究者需要了解不同人群的发展经历,培养自己的经验和包容心;与此同时,这些大学里的孩子也能从这些少年曲折的经历中,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等等。
“活动预期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胡治国说,“通信对孩子们的改变证明,人性的光辉面需要被展示和关注,正向的力量是可以快速发展的;未来随着信件的积累,对理论研究而言,也很具有文本分析、定量分析的价值。”
学校参与活动的师生都说表示,通信活动一定会坚持下去,未来考虑通过让双方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等方式继续深化开展。
蒋小霞说,未来希望把活动从无主题交流变成更有目标的引导:创造共同话题进行心理疗愈,用新的知识推动继续学习等等。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所长汤序喜说,监狱管理是刑事司法的末端,也是社会治理的前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不能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唤起这些迷途少年内心的自信、自尊,内心的火烧起来了,走出高墙,他们才会是一把不灭的火炬。
特殊的通信,在浙江省未管所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之间展开。
“什么是量子力学?最近有什么热门的国漫吗?我想看看大学校园什么样……”一群身在囹圄的少年们在信中写下了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在信中,这些“问题少年”,有了不一样的求知和表达欲。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蒋小霞将这些信件认真封好,“穿越”高墙,送到我校经亨颐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杨群的案头。
一封封信,经过杨群和学生们的分类、分析、分发,原本的无主信件“找”到了60多位收件人。这些收件人都是出生于2000年以后的我校大学生,几乎也是第一次尝试用纸笔,与陌生人对话。
提笔
每周三,杨群老师都会在本科生中开设一门“犯罪心理学”的课程。2015年起,她已开始组织学生们参与拘留所等地羁押人员的心理辅导实践。在这期间,杨群偶然认识了蒋小霞。
今年是蒋小霞在未管所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第11年。每周在浙江省未管所服刑的涉罪未成年人都会至少接受一次心理健康课程。
疫情发生以来,监狱、拘留所等羁押监管场所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因为防控需要,原本的线下探视改为在线会见,社会力量进入监房帮教的频率也不同程度的减少……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在封闭的监舍里完成改造,对涉罪未成年人来说,与外界联系更是不能缺少的阳光雨露。”疫情以来,蒋小霞和同事们就一直想为这群孩子创造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要不还是写信吧。”杨群说,“从心理学层面也比较接近叙事疗法这样的引导方式。”
方法可行,但对适应了即时通讯的年轻人太过传统,而且写信的双方又有着截然不同家庭氛围、成长环境、学识水平,有多少人愿意参加?他们能融洽对话吗?
对未管所内的服刑少年来说,写信并不陌生。给家人给朋友,有的人不愿写,觉得是形式应付应付;有的写了也很难得到回应。
但这次孩子们的积极性却让未管所的管教民警们始料未及。短短两天,两个未成年犯管区收到了140多封信。
“我记得上初中,老家来过一批支教的大学生,可能和你们一样,充满活力什么都懂,我羡慕极了……”
“现在00后有比较火的明星吗?请你有空告诉我,很有幸成为你的笔友……”
“其实我很向往大学生活,但世上没有后悔药,自己做错了事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有时会忘记他们是一群因为犯错而失去自由的孩子;有时又会为他们的忏悔揪心。”蒋小霞说,原本她和同事很担心会不会有一些不合适的表达,可能需要调整修改或者扣住不发。
“但每一封信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真实的心声,所以哪怕是对活动的质疑、负面的情绪,我们觉得都要尊重他们写的每一句话,没有卡住任何一封信。”
“人都有被认真倾听的渴望。”项目发起者之一,杭州师范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副主任胡治国说,当一个曾经身处边缘的“问题少年”,可能被一位大学生笔友,用一种平等、共情、价值中立的方式倾听。“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愿意提笔倾诉的内在动力。”
碰撞
我校心理系成立于2000年,目前每年本科招收两个班,共有本科学生240多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础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用户体验、心理咨询等相关工作。
“2019年前后我们心理系成立了‘青心’社会组织,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面向社会进行心理方面的志愿服务、团辅等等。”杨群说。回信就是“青心”的活动之一,由于信件数量较多,现在这一活动按照一位学生回两封信的模式开始运行。
2020级心理系本科生徐珺是最早的拆信人之一。拆信前,她和同学们有过小小的担忧:比如信里会不会有很多刁难的问题,充满对生活社会负面灰暗的内容。
“但他们的想法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徐珺说,既有很自卑的求助,沉重的悔过,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对动漫、运动的热爱,对时事的关心,甚至一封信还从自身的诈骗罪行写道,提醒我们大学生不要轻信诈骗套路,要如何防范诈骗等等。
“青心”组织负责人郑璐怡曾参加过多次线下的心理志愿服务。“相比于面对面交流,写信更能让他们放下戒备,自由真实地表达,真心换真心,我们的回信也一样。”
初步看完后,几位负责人把每一封信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比如大学生活、时事政治、个人爱好、心理求助等等,安排最合适的同学进行回复。
有人连夜研究起如何解释量子力学,写了长长的回信;有人第二天一早就跑去冲印了校园照片;有人为马上要过生日的笔友画了一只蛋糕……
“初心是想帮扶他们。”杨群说,“但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很快就会变得真诚而平等。”
徐珺说,心理系的学生时常会感觉自己的专业有点空。“研究人心,人心莫测。”但这一次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了,作为心理学人的社会责任感。
“一开始写信,我就当完成任务,没有想过他们真的会把我们的信当一回事。”正在未管所十一管区服刑的严轶(化名)说,漫长的刑期一度让他自暴自弃。“现在,我打算加入未管所的育新艺术团,认真学好一门乐器。”
“记住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与其用泪水忏悔昨天,不如用行动改变明天……”他收到的回信上如是写道。
共振
一边是在风浪中误入歧途的孩子,一边是大部分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心理系党支部书记傅亚强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单方面的施惠,这种交流一定是双向受益的,也正因为双向受益,才能一直延续下去。”
从今年5月至今,双方的信件往来已有5批,共400多封,目前已经形成一对一的结对笔友模式。
我校学生给未管所青少年上课
“一开始更像是仰视的姿态求援,写了几封后,他们越发愿意表达自我的喜好、个性。”2021级心理系本科生王潇雨说,“仿佛从一个自卑的求助者,变成了平等的交流者。”
“剖析这些罪错未成年人的案例,根源都是各种关系出现了问题。”蒋小霞说,自我意识强,成长于数字世界,让他们对如何建立稳固、正向的关系陌生、抗拒。“希望通过这样的通信能补上这一课。”
胡治国说,心理学研究者需要了解不同人群的发展经历,培养自己的经验和包容心;与此同时,这些大学里的孩子也能从这些少年曲折的经历中,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等等。
“活动预期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胡治国说,“通信对孩子们的改变证明,人性的光辉面需要被展示和关注,正向的力量是可以快速发展的;未来随着信件的积累,对理论研究而言,也很具有文本分析、定量分析的价值。”
学校参与活动的师生都说表示,通信活动一定会坚持下去,未来考虑通过让双方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等方式继续深化开展。
蒋小霞说,未来希望把活动从无主题交流变成更有目标的引导:创造共同话题进行心理疗愈,用新的知识推动继续学习等等。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所长汤序喜说,监狱管理是刑事司法的末端,也是社会治理的前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不能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唤起这些迷途少年内心的自信、自尊,内心的火烧起来了,走出高墙,他们才会是一把不灭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