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是魔术师从帽子里拉扯出的一只巨大兔子,或许只有哲学家在拼命地顺着脆弱的兔毛向上爬,不时回过头来向柔软兔毛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
上面这段话的大意来自《苏菲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这么仔细地思考哲学的含义。
哲学曾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宇宙起源的思考。我们大家呢都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在九年义务制教育里我们清楚地被告知宇宙的存在。附带的理论有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有原子构成,原子又包含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不同组合的原子构成了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精神反应则代表着神经元之间的一些化学反应,而说到一些神秘的未解现象,相信也终有一天大概都是能用科学理论破解的……我们相信这一整套理论,只是难免会疑惑:那这些所有的物质从何而来?是一开始就存在吗,还是在某个节点一切从无到有呢?节点呢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另一个点——奇点,也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宇宙的起源。姑且不探讨大爆炸理论是否完全成立(当然这也不是我们能探讨出来的吧),光是奇点这个说法就足以让人惊奇的想:那么奇点之前呢,到底是什么让这一切发生,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吗,又有谁敢于制定了这规律?或者说其实根本没有任何规律可言,一切本就混乱,只是我们看不透因而非要加上某种我们制定的章法?
坦白说,再想下去,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没有意思起来,这些事情你想它干嘛呢,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瞎折腾自己干嘛,不如好好务实了这一辈子,活在你能活着的当下啊。可偏偏哲学就是存在的,哲学家们也就必然不断冒出头来,或许数量少但不会没有。没谁能断定思维的尽头,在科学家们捉襟见肘的时候,哲学家可以用思考撕开那些死角,提出不一样的可能性。这些想法也许像冯友兰先生断言的那样不积极(对于实际没有任何肯定),但是的确是有所开拓,更何况我毫不怀疑哲学的思辨能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带来多大的改变。
当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侃侃道来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个思想家对于浑浑噩噩生活的人在精神上的压制,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着我们。即使我们对宇宙的起源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在个人的修养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哲学的魅力。以《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所论及的道家为例,先秦时期,道家为了全生避世有三个层次的变化。其中,老子提出道无名的概念,而“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这便让我想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前者是从概念和思考上去揣摩宇宙,而后者则是用现代技术实际勘测红移找出蛛丝马迹。但是事实上,二者却不乏相似之处。在愚钝的我看来,这可以说是思想奇妙美丽的一面。至于“反者道之动”和从它身上抽取出的两个为人处世原则,在文章里早已被多次引证,成为“宝典”,这也不能不看出哲学思考对个人精神境界提升的帮助。至于说最精彩的一笔,还是庄子这第三层次即从一个更高的观点对全生避世的回答。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高中学到这篇逍遥游的时候,我可完全没有想到这十二个字会是这番意思,以为它只是教导世人抛弃功名利禄的一个空泛口号罢了。但以道的角度出发,却预示着在精神世界里要想突破,就得先忘了自己和作为,最后与道合一,道无名,人也就无名。这个“名”完全不是什么功名,而是对于存在的一种遐想。
冯友兰先生说庄子用回避问题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在我看来这回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上了一些所谓的人生大道理,可以给急于在人生讨得好生活的我们一些建议,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追着先人的脚步在思想上开疆拓土,若有所得地叹上一声:原来还有这样的可能啊。
书中提及的哲学思想自然不止道家一门。对于那些各式的鲜亮发光的思想,我只能说自己充满了敬佩和不可思议的心情,但是我认为了解它们并不是要相信哪一方从而驳倒别方,而是在输入之后哪怕能有秋毫的再创造,或者仅仅只是得到一个启示:不要被麻醉,要敢于思想。
2017年的今天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转型剧烈变化的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大群被淹没的不知去向的“群众”,不是因为它们穷困,而是因为它们放弃了自己。青年时期的我还远没有丰满的羽翼,想法估计也还稚嫩的一塌糊涂,不过为了不被淹没,想想也应该往“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的方向好好努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