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客观描述多于主观叙事的人物传记,但我们仍不难从中感受到经亨颐先生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热爱和对国家的热爱。
经亨颐先生对事业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经亨颐一生都从事于教育行业,且不说他自己对教育行业的贡献,就是他祖父经芳洲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决心、责任心和他伯父在众多义赈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心、爱心就已经足够在经亨颐品德方面形成良好的影响了。当然,经亨颐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无不透露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他观察并琢磨国外的教育理念,提倡“国本教育”,这一理念核心便是让孩童能够免费接受教育,想必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义务制教育”;他还研读并推崇卢梭的“培养自然人”,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实施。试想,若不是经亨颐先生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又哪会将“国本教育”放在心上,又如何能使教育普遍惠及各个阶层,从而提高国民文化水平;试想,若不是经亨颐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他又怎会去留心卢梭的教育理念,我们又如何忍受在孩童年纪读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都不一定读得懂的四书五经呢?经亨颐不仅在理念上下功夫,在学校,他亲自制定学校规程,以“勤、慎、诚、恕”为校训,对学生,他常常恳切地指导他们,慰切地爱护他们,并以身作则用自治自励的精神勖勉他们,对上课内容,他以人格教育为重,“人格教育其核心就是对人的塑造,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掌握一些谋生技巧了事”……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见他对教育的热爱已经到心尖上去了。
做好教育是经亨颐先生的梦想,所以与其说经亨颐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不如说他热爱做好教育这个梦想。书中有个小插曲是“学生中竟还有人记得经先生可以毕业回来了”,在感叹经亨颐先生被如此惦记之余,我也是感受到了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在经亨颐先生眼里,做好教育的基本便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于是即便身为令人羡艳的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他也毅然辞去工作,继续出国留学,为梦想打下坚实基础。除了这个小插曲之外,经亨颐所讲的一段话也令我映像深刻,甚至可以说是颇受震撼,他说:“我既取了他进来,因为不好,我就斥退出去,不过出了学校,出了学校他不到哪里去就入了社会,是不是做校长的总算眼不见为净,社会不关我们的事,这岂是教育的本旨吗?”这句话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劝退背后教育观念的缺乏,我猜测这话要放在今日也能让一大批一校之长没脸面,更别说当时还正狂妄自大的社会了,也可见经亨颐在想要把教育做好的路上要受到多少阻碍。但热爱梦想的经亨颐怎能被打倒呢!为了纠正中国的教育理念,发展教育,做好教育,他对教育进行了一次次的改革,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但又一次次地爬起,正是这样对梦想的执着和激情,才能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为社会散播了进步的教育思想的种子。
那么经亨颐又是为何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梦想,甚至可以为教育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呢?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经亨颐先生对国家的热爱啊!以为爱国,所以经亨颐先生时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当慈禧废掉光绪,立大阿哥为太子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慈禧想袒护封建思想,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年少的经亨颐依旧勇敢地在伯父所上的书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以致于遭到清朝政府的追缉,其逃亡过程虽只字未提,但所受苦难也可想而知。即便这样,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依然不忘向国内宣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经亨颐在《绍兴同乡公函》上署名位置还比较靠前”,可见他为国着想坚持不懈,即使因为署名被封建势力坑害过,依然不顾自身安危,秉持“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甘愿奉献,这种对国家的热爱是在他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言每一行渗透出来的,因此也不难解释他为何在可爱的学生们的苦苦挽留下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但是被委任的、受封建势力控制的一师校长了,也可以理解他为何如此不计个人得失地致力于教育,并把“教育救国”定位人生目标了。
经亨颐先生对事业、对梦想、对国家的热爱的精神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亦或是以后,都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他就是生在中国动荡年代的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那时亮着,现在亮着,以后,也会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