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太过浓重或浅淡的词语都无法确切描绘出陈羽茜给人的印象,若真想搜寻一个,那大抵是“诗意”。
图为陈羽茜
陈羽茜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深受家人熏陶的她自小熟读古诗,作文也时常被当作范文。她说:“那时就想要做得更好。很多事不做的时候没感觉,但一旦做好之后得到别人的夸奖,便会形成良性循环。”大学四年中,她在各类报刊杂志如《传记文学》《北京日报》《杭州日报》等共发表17篇文章,获得过叶圣陶奖学金、三好学生、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她还曾在大二的下半学期参与我校与台湾高雄示范大学的交换项目,并在大三前往浙江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她直言,有时候忙到自己都想问问自己为什么当初那么想不开要去两所学校交流,但最后想想,总是值得的。
四年来,陈羽茜过得很充实。她加入了叶帆戏曲社,因为从小学习戏曲,更因为对戏曲的热爱,无论什么时候,她都能感受到这份热爱带给她的幸福;加入了淑雅学堂,在这里接触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女子,更是领略到了茶道、插画、陶艺等多种艺术;加入了新闻部,凭着对写作简单的喜爱,在写作上也有了提升。对于她来说,学生组织贵精不贵多,并不一定是参加得越多越好。加入喜欢的学生组织,忙起来更能督促她的学习。“忙的时候才更能抓紧时间,闲下来反而什么都不想做了。”她说。
若说大学四年于她而言最珍贵的记忆,除却充实的校园生活,就是各个可爱的老师了。李海明老师是对陈羽茜影响最大的老师。“与君子交,如水如竹如谷如菊”,说的便是她和李海明老师。说到另一位老师沈松勤,陈羽茜形容他为“先生风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声如洪钟,赤子之心。而在台湾遇到的王颂梅老师,则是她最为欣赏的人——温婉大方,把经历刻在骨子里,造诣极高但是却为人低调。陈羽茜直言,那些老师真正打动她的,不仅仅是极高的学术造诣、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对待学问、为人处世的谦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所讲的谦卑。由此可见,在她的眼里,每位老师都显得如此可爱且不可替代。
图为陈羽茜
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可爱的老师,让她更加笃定了儿时想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梦想。她说:“我会继续读研、读博,如果有机会,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在经亨颐学院里,陈羽茜形容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宠爱”。陈羽茜赴台交流期间,恰逢蒋永贵院长前往台湾学习,蒋永贵院长多次去到她所在学校看望;在她忙到焦头烂额需要加课时,楼诗蝶老师二话不说帮她加完;张伟闯老师甚至无微不至地询问各个同学的考研成绩,或安慰或祝贺。同时,经亨颐学院提供了许多去其他学校学习交流的机会,使她的视野更加开阔,学到了很多在别的地方学不到的知识。她说:“我们院的孩子在教师教学技能上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但是只要上台,我们就绝对不会输。”
在采访的最后,陈羽茜说:“在我看来,我们人文学科的学习确实很多时候是无功无用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很多东西,想通很多道理,通过文脉神交古人,那感觉就像打通任督二脉,能体会到心灵的狂喜。我自以为有过这种体会了,那么无论考试结局如何,都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挥霍青春。 至于结局,我想,求仁得仁最好,人生悲喜大概就看如何定义‘仁’了。”
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即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缺一不可,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陈羽茜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同时也希望她在将来的日子里持之以恒,永受其益。
文/谢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