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6月6日下午,我校优秀校友——浙江天目琴行董事长、现任杭州市侨联副主席、中国乐协琴行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为明老师在恕园2-113,为我院学子带来一场题为“‘书法与音乐’的艺术人生”的主题讲座,艺术教育系叶剑波老师出席并主持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老师抛出一个问题: “学艺术的学生如何走上社会,在竞争的社会中迎难而上?”刘老师以己为例,给同学以启发和思考。
从讲台到柜台
“莫言山水间,幽意在鸣琴。”从音乐老师到商人,从讲台到柜台,从简单的琴商到经营文化传播的儒商。刘老师感怀,这多少与他过去与艺术为伴是分不开的。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他放弃了大学教师的岗位,下海成立了杭州第一家个体琴行——天目琴行。
当在场的同学发问:“为什么选择放弃教师的铁饭碗,反而去下海经商?”刘老师直言:“一方面,想去试试看,闯一闯。当老师固然好,但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是让更多人了解音乐;另一方面,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现实和向往相互交织,成为了刘老师去向更大的舞台的动力。被学生问到“如何在这段创业艰苦期坚持下来”时,刘老师感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精神压力很大,身份落差很大,唯有放下自己的身段,吃得苦中苦方能成就心中的自己。过去在农村什么样的苦没吃过?后来方知,小时候吃苦是福气,我抗过来了,现在我站在这儿。”
活到老,学到老
刘为明老师真正潜行研究书法是50岁以后,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同学们终生学习。他笑称自己是“玩”书法,以积极地心态接受书法对精神的熏陶。刘老师还强调了书法的重要性,“唯有书法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物化形态。”关于书法与音乐的异同之处,刘老师以《沁园春•雪》的书法作品和《命运交响曲》相结合的音乐视频举例,与在座的学生们一起欣赏体悟书法与音乐交融的魅力。
“商,学,赏”
“以商养学,以学促商”是刘老师的一件法宝。“琴行先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再把钱投入去办学,这叫做以商养学,学校办好了,生源多了,要买乐器,要延续,要想买乐器,至少有一部分人先想到天目琴行,这就是以学促商。”举办看似公益性的音乐会,却培养了音乐观众群体,这就是以商育赏。“我最初是一名音乐老师,不是商人。”刘老师建议在座学生,目光要长远,心中要有大爱,以量来取胜,以质来取声。
人的一生是需要精神支柱的
刘老师向在座的学生推荐了《弟子规》和《菜根谭》,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寥寥数语,书中便道尽了人生的真谛,书法和音乐便是他精神支柱,他的前半生是音乐给的,后半生将由书法来给予。“我自认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早年间,是艺术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又是艺术给了我下海经商的资本,现在书法使我到了我心中的理想生活。” 对此,刘老师为我们总结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找到自己的爱好,兴趣爱好能够和工作结合,同时不违背社会规则,人生最好是这样。刘老师还提醒同学们:崇洋媚外不可取,汉字和书法是独一无二的民族瑰宝。刘老师呼吁同学们:“有时间就去写写毛笔字,去学些山水绘画,会受益终生!”
据悉,1982年,杭州师范学院恢复音乐类招生,刘为明老师以二胡专业成为第一批音乐系大学生,此后留校任教,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经商开办琴行。作为一个多年在艺术道路上行走的前辈,此次讲座,让我院学子领略到了书法和音乐交融的魅力,了解到了终身教育的非凡意义,更感受到了艺术对人生的重要影响,令在场学生获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编者向刘老师关于讲座进行了深入交流。问到非艺术专业师范生接受艺术方面的教育对未来工作有怎样的好处时,刘老师微笑道:“好处太大了,学艺术的人,更专心,更专注。唯有艺术是长久的,艺术是人的本能,人天生就有音乐与美的追求,艺术不是网络和机器人能代替的,有一门艺术傍身,不仅仅是提升了个人气质,更有助于你在工作中便于集中精力,心态更稳,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对于终身教育刘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学习,首先是学做人,先做人再做事。我说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要知道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用到太多的专业知识,比方说我做老师的时候,那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够啦,但后来我经商,所以又学管理学。我认为,一专多门,抓住自己的主项,联系相关的学科,人的精力有限,保持学习的状态是很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要看每个人的需求来学,千万不要只为了终身学习而做‘无用’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