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第十九期太炎教育讲堂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109报告厅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作了《关键能力发展与个性化学习》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堂由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薛文君同学主持。
讲座伊始,吴教授玩笑道:“非常幸运,仿佛与太炎先生在冥冥的历史中相遇。”短短数语便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吴教授从“时代变革与教育转向的背景”,其中包括时代的“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教育中“知识图谱带来的知识的结构化”、“大数据的挑战”等方面入手,把话题引入 “关键能力发展与个性化学习”。吴教授以“关键能力为风险社会学生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引入“关键能力”的概念,并详细地讲解了概念的缘起、各个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组织、欧盟等)对于“关键能力”的界定以及“关键能力”特性属性的总结,在讲述“关键能力如何评估”的问题时,吴教授展示了PISA的情景化例题,不仅调动听众积极地参与答题,而且加深了大家对于“关键能力”的理解。尔后,吴教授谈到了“知识的深度”、“深度学习”以及“高阶思维的维度”,并指出我们平时的学习很容易跨过“原理性知识”,好比做面包不注重“配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馒头只有一种、外国面包却五花八门的原因。这个精妙的比喻引起了全场听众的共鸣。最后,在“个性化学习”方面,吴教授提出“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路径”,并简要介绍了“大数据”对于个性化学习的影响。
讲座之后的交流环节也同样精彩,特别是在优秀研究生熊甸双提问:“深度学习与有效学习的区别”时,吴教授作出的精辟解答:“这是质与量的区别,深度学习强调‘质’,强调能力的迁移,而有效学习强调‘量’,比如衡水中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能特别高,可是学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持久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五名学生与吴教授交流问答,吴教授鞭辟入里的回答为本次太炎讲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