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适逢杜威先生访华100周年,6月20-22日,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东西方教育研究所举办了首届东西方教育合作交流论坛。本届论坛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汉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齐聚杭师,共赴东西方交流的世纪之约,审视东西方交流的机遇与挑战、构想东西方教育交流的美好未来。本届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美国杜威协会前主席Leonard Waks教授担任主席。
开幕式
在20日晚上的开幕式上,教育学院院长温正胞代表论坛主办方致辞,表达了对各位来宾的诚挚欢迎,并介绍了教育学院的发展状况。国际交流阮小波处长和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许建美副教授先后致辞,表达了与各位来宾进行教育交流愿望,期待研究和讲述教育交流的“杭师故事”。
温正胞院长致欢迎词
阮小波处长致欢迎词
主题报告
本届论坛特邀15位专家作分为四个主题进行了报告,由Leonard J. Waks教授担任主持人。
主题一:东西方教育交流的历史与未来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Leonard J. Waks教授以“扩大东西方教育研究合作”为题,揭示了当下东西方教育交流的特征,反思了存在着的“目标不明确”和“成就不明确”两大问题,从“中国与国际会议、中国与国际期刊、中国与国际社会”等多个角度总结了和阐述了关于扩大东西方教育研究合作的观点。
著名汉学家、北京大学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作了题为“儒学教育与世界文化秩序变革”的报告。探讨了“儒家哲学是一种教育哲学”的观点,揭示了儒家哲学能够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征、历久弥新之所在的教育生命力,并从“礼”、“仁”、“道德”等角度展示了中国本土哲学的特征,暗示了儒家教育哲学将在随后几十年世界文化秩序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作了题为“东西方教育交流的未来”的报告。强调了民主化与国际化是历史趋势与时代需要,揭示了民主化与国际化紧密相联的关系。他认为,民主并不局限于为某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民主。国际化是检验民主化的试金石,因为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说,无法走向世界的民主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并解释了“国际化”作为一种意识与生活方式的内涵。由此指出,“文化民主”就是东西方教育交流的未来。
主题二:东西方教育交流的条件
香港大学Liz Jackson教授,在题为“为社群主义发声:与中国哲学对话的需要与挑战”的报告中通过生动的案例探讨了东西方对话面临的一些挑战。她认为,由于政治权力差异、文化分离、爱国主义、文化优越性、等级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有些人认为文化差异只不过是另一种文化的缺陷而已,对文化差异的忽视源自种种因素造成的文化误解。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On-Cho Ng教授,在题为“中国思想与全球人文:知识生产的认识论条件”的报告中,通过对最近一些重要的研究和中国思想理论的审视,他认为现在是中国哲学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在中国本土哲学中挖掘的思想将可能具有改变全球知识共同体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张华军教授,在题为“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超越东西方二分法的人文科学”的报告中,讲述了自己既保持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也具有世界主义思想的研究经历,揭示了在当代世界跨文化对话的挑战性和紧迫性。她认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伟大人物的故事提供了一座生动的桥梁,连通世界各地人们的心灵和思想,教育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年轻一代高尚的人格”这一问题,并承担起这项责任。
绍兴文理学院游柱然教授,在题为“中国学者能否从概念上为全球研究做出贡献”的报告中描绘了目前关于教育哲学的国际对话主要基于西方的话语和标准,这些话语和标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人的声音边缘化(以及许多其他人的声音)的现状,总结了加强中国对全球教育哲学对话的贡献需要克服的一系列障碍,并提出了中国学者如何走向世界的多条建议。
主题三:关于儿童,教育教学的东西方对话
国立嘉义大学(台湾)王清思教授,在题为“对全球公民思考和全球问题进行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的报告中,从类似“我们如何构建一种文化融合的思维话语,以促进全球公民对全球问题的教育?”等多个角度的发问中反思了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杭州师范大学高振宇教授,从儿童研究领域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论述了儿童哲学进行东西方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杨志翔教授,讲述了如何在中国哲学课程中平衡中国文化与西方知识的教学经验;浙江师范大学杨妍璐博士,以自己将要踏入大学讲坛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发出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教育”“我们应该教什么?”的审问,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主题四:东西方教育交流的话题与未来
英国达勒姆大学Thom Brooks教授,通过Zoom视频会议连线的方式,讨论了为什么哲学传统受到限制,以及为什么需要通过与其他传统相结合来“解除束缚”,以获得可以解决问题的见解。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更有意义地参与其他传统和更全球化的方向来丰富和活泛我们自己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取得进步,而且有助于解决更加全球化、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现实问题。杭州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处长阮小波和堪培拉大学的Duncan Driver教授,分别作了汇报论述了国际交流计划在扩大东西方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邓婷教授,根据她在AERA(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和S-AERA(中美教育研究协会)工作的经验,分享建立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机遇和挑战。
现场互动创新
在讨论环节,论坛创新性地采取“便利贴反馈”的方式,嘉宾通过在白板上黏贴自己书写的便利贴来为每一位演讲者提供反馈;在汇报环节,论坛还采用了zoom在线汇报的形式,Thom Brooks进行了远程汇报与实时讨论,让技术缩短物理的距离实现精神的对话。
最后,论坛在的总结感言和一张全家福中圆满结束!
论坛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