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晚,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协办,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承办,《教育研究》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分社提供学术支持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育”重温经典系列读书会第四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教育学启示”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邀请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孙振东教授担任引读人,中央党校王巍副教授担任呼应人。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主持本次读书会。
孙振东教授引读
孙振东教授认为,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具有巨大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第一,马克思将教育纳入社会意识的范畴内,为我们理解把握教育的社会性提供了根本方法论。第二,它为我们提出并展示从现实生活出发考察思想意识(包括教育)的“实践-历史分析”的研究范式。第三,面对为谁而研究的问题,它揭示了研究主体具有的价值立场。第四,它提出经验研究的基本规则。
其次,《形态》为教育学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一,“‘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理论”,将人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深化了对“人的本质”的具体理解;第二,“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理解教育学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思想基础;第三,“社会结构理论”将教育归属于社会意识,从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提供新视角;第四,“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的世界历史性是在人类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人的发展状态,是地域狭隘性和民族狭隘性的彻底扬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世界历史理论”启示我们处理好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将现时代的人当作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国民性存在。
王巍副教授呼应
王巍副教授高度评价孙教授的引读。他重申《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主要结构和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分享他自己在阅读原著中所获得的体悟。王巍副教授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概括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三大主题。并提到,《形态》是唯物史观的源头,是基本原理在《形态》中第一次得到比较全面的阐释。马克思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里面,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他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着手批判费尔巴哈,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他由一般的人本的唯物主义向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转变。《形态》正是这两次转变大致完成的标志。
刘铁芳教授总结
刘铁芳教授对孙振东教授的引读和王巍副教授的呼应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会议做了总结。他提出,重温经典并不仅在于理解马克思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式中感受他冷峻的目光和对社会历史深刻的洞察,并汲取关注现实的勇气,以避免我们在理论学习中产生“浪漫的想象”。这需要我们拓宽视野,打开心智世界。本次读书会活动,为我们通过重温经典打开视野开启一种可能性。最后,刘教授对孙振东教授的引读、王巍副教授的呼应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的组织表示衷心感谢,并预告11月下旬将举办系列读书会第五讲“再读《资本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