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下午,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协办,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和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承办,《教育研究》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分社提供学术支持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育”重温经典系列读书会第六讲“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社会学议题”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邀请郑州大学姜添辉教授担任引读人,信阳师范学院张建国博士担任呼应人。东北师范大学杨兆山教授主持本次读书会。
姜添辉教授引读
姜教授从马克思的思想开始,引读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和议题。马克思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代表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书的出现让人们认识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使先前提出“物化”理论的卢卡奇也因此得以平反,并影响深远。二战后,马尔库塞引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揭露科技文明对人心灵的宰制。贝尔的文化消费主义提出,享乐主义开始取代清教伦理,摆脱道德的左右。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表明,文化工业使得文化被商品化,这种流行文化取代古典文化,造就了人的心智的简单化。后期马克思的思想以《资本论》为代表。“阶级”与结构功能主义的“阶层”概念相对,是剖析社会不公的重要概念。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剥削劳动者,造就其“无产阶级化”,使生产流程日益简单化、机械化,排除心智思考的空间。社会劳资分立,劳动者一边遭受剥削,一边其阶级意识慢慢觉醒,走向推翻资本主义。然而,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续命,阶级意识之所以没有觉醒,在于意识形态——资本家所施加的错误意识,钳制了人的思想。普兰查斯和阿尔都塞分别从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以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视角,揭露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的精神统摄。
结构主义和能动性分居社会学光谱的两端。在教育观上,马克思是冲突论中的结构主义者,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相对立。结构功能主义导向否认社会冲突,随后遭到赖特·米尔斯等人的抨击。鲍尔斯、金蒂斯的经济再生产理论关注结果,他们的“符应理论”打破教育“黑箱”,揭示其再生产阶级不平等的角色。文化再制理论关注教育的过程。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保罗·迪马吉奥的文化流动理论和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从文化、社会流动、语言符码等角度揭露教育造成的马太效应,以及再生产的不平等的运行机制。而在教育社会学光谱能动性的一端,以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学最为典型。弗莱雷提倡以“提问式教育”取代压迫大众的“囤积式教育”,发挥教育的解放功能,推进社会民主。弗莱雷的门徒吉鲁主张赋权教师,使得教师成为“转化型知识分子”,引导学生超越官方文本,重建自身的文本,以改变再生产的现状。葛兰西强调文化力量对于统治的重要性,其文化霸权理论,修补政治经济二元论的不足,揭示支配与抗拒是动态平衡的过程。其思想在二战后被发掘出来,并引发伯明翰学派的范式转向。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揭示受众虽无法参与文本的编制,但对文本仍有自己的诠释空间。其指导的研究生威利斯等人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展现了意识形态霸权之下仍然有文化抗拒的存在。随着霍尔去美国讲学,将抗拒文化研究带入美国,如,麦克莱伦的《校园生活》得出了与伯明翰学派相似的结论;雅各布提出的天花板理论展现黑人群体对教育的抗拒。
面对社会学中“结构—能动”的二元对立,部分学者尝试对其进行整合。吉登斯提出“结构二重性”,结构既有限制性,也有使动性。行动者只要明了结构的规则和属性,便可将结构限制转化成创新行动的资源,进而,运作能动性。阿切尔(M. Archer)提出“形态生成论”,人受到结构制约,但结构内部会有各种互动,人可以参与这种互动,进而促成结构精致化。
张建国博士呼应
张建国博士对姜教授的引读做了呼应。首先,他提出区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受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思想,要对三者的差异保持敏感,警惕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模糊化,也不能将其作为标签。在教育社会学中,将伯恩斯坦、布迪厄等人的工作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不仅容易将他们标签化,而且低估其原创性。其次,他认为,与常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相比,马克思本人的教育思想并不激进。马克思重视科学的价值,主张将人文主义具化于劳动中,但并未将变革的希望寄托于教育。马克思对教育思想的贡献来自于其社会理论。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不是来自马克思本人的教育思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和启示。最后,张博士结合自身的学术成长历程,提议在学术训练上要“以马克思为师”。在对《资本论》等作品的阅读中,他受益最大的是基础理论研究的彻底性。从马克思的“好辩”中,学习在评述中澄清、发展自己的观点。学习马克思在学术伦理上的诚实,恰当、公正地对待前人的工作。在方法论和理论研究上,不能忽视《资本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大纲》、《哲学的贫困》等文本的重要性,强调深入反思我国教育基本理论发展史,不能离开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杨兆山教授主持
主持人杨兆山教授对姜教授的引读和张博士的呼应表示感谢。杨教授认为,姜教授的引读内容多,难度大,观点纷呈,目不暇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非常完整的当代社会教育社会学理论图景,对于研究者全面深入认识教育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同时,认为,张博士分享自身的心路历程,并提出对教育基本理论的独特认识,其呼应做得十分到位。杨教授指出,教育要不要讲“阶级性”,何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歧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最后,杨教授期望青年学者读书治学要有批判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不能轻信盲从,要有大历史观和大教育观。并呼吁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重视经典阅读,从中找观点,找方法,共同推进教育研究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