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心理系傅根跃教授团队赛李阳副研究员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简称“PNAS”,2020IF:11.21)上在线发表了关于说谎脑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Neural mechanisms of deliberate dishonesty: Dissociating deliberation from other control processes during dishonest behaviors”。
近二十年,心理学、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学科都试图回答说谎这一不道德行为是个体的直觉反应还是受认知控制的反应,形成两种对立的理论。Grace 理论强调诚实是个体的直觉反应,说谎需要认知控制的参与;Will 理论强调说谎是个体的直觉反应,诚实需要认知控制的参与。
本文首先提出“通过认知控制推断说谎的直觉性或蓄意性”这一假设并非完全正确,因为认知控制也可能来自诚实或者不诚实行为的其他方面。例如在欺骗反应过程个体也需要认知控制抑制真实反应。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对以往说谎脑成像的研究进行元分析来考察说谎/诚实谁涉及更多地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同时,我们又通过对比自发性说谎和被动说谎这两种说谎类型分离出与说谎决策意图加工相关的脑激活。
研究结果发现,相比诚实行为,说谎激活了更多与认知控制相关的脑区,如腹外侧前额叶(VLPFC),前部扣带回(ACC)和背外侧前额叶(DLPFC)。表明说谎需要更多的认知控制,支持了Grace理论。另外,通过比较自发说谎和被动说谎发现,自发说谎和被动说谎都激活了腹外侧前额叶(VLPFC),但只有自发性说谎激活膝周侧前部扣带回(peri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ACC),表明pACC有可能是与说谎的蓄意加工有关。进一步的功能解码分析(Functional decoding analyses)表明 pACC常常在与情绪效价和认知推理有重要联系。这可能与个体在说谎决策时产生的道德内心冲突过程或者动机相关。
综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道德理论层面的争端,并且提出并分离与蓄意加工相关的脑区,加深了对说谎机制的理解,也对随后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