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拉德在诗中写道,“生活就是用牙齿咬着一朵花成长。” 《天才引导的历程——数学中的伟大定理》,诉说着数学千百年来,以坚硬的逻辑语言触碰柔软的故事。数学家们的坚持与追求柔软似花,美好与脆弱俱生。如是,这本书所愿传递的,便是面对柔软之期盼时,紧咬坚硬的态度准则之启示。
坚硬使柔软的理想不再迎合纵容。诚如爱默生所说,“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你的柔软必须带着坚硬的态度。因为坚硬,才有“化圆为方根属无果”之论断,承认百年来探索希冀皆为泡影;才能以“最速降线”之挑战,激发出出类拔萃之辈,为丰富人类的知识而奋斗;才能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使得数学家们一举成名,流芳百世。正是数学历史上所一脉相承的坚硬,守护了所有理论体系的真实与严谨,使得柔软的深邃理想之花有了绽放时的力量与依靠。
期盼数学的底色柔软,这毋庸置疑,但“开成花灾的玫瑰不是灿烂,而是荒凉”。承严歌苓所言,过分的柔软抹杀了坚硬的准则,扼杀了质疑的声音,让生活的一切看似灿烂。为什么能够选择舍一而救百?为什么因为对立学派而淹死活生生的希帕索斯?为什么所谓“数学之权威”可以通过权力阻拦质疑?泛滥的柔软像是高亢的情感宣泄,用情绪的糖衣将真实的逻辑所包裹,将数学坚硬的理性、逻辑、思考拒之门外。我想,数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固然是有它柔软的那一面,带给体系一定的信念与基调。但我们真正应当反思的是,那些看似不和谐的尖锐质疑,是不是必然站在了信念的对立面?是不是就应该全部贴上“敌人”的标签而肃清?换而言之,在每一次数学危机出现时,我们究竟应当消灭柔软中的不和谐因素,还是消灭坚硬?
用坚硬的态度面对数学,不是因为不喜欢数学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之柔软,而恰恰是因为对柔软有着憧憬,不愿其默默与糟粕俱生。我们的生活不是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那柔软之花亦不是诗情画意的虚妄。《红与黑》中写道,“一条路不因它长满荆棘而丧失美丽,旅行者依然照旧前行。”就像卡尔达诺、欧几里得这样热爱探索、思维活跃的数学家,也如那些敢用话语质疑、实践,尝试从内部改善数学体系的人,他们不断地在用坚硬填补数学历史的漏洞,保护着那尾数更多的柔软。
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柔软如此,坚硬也应如此。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便是数学历史长河中如何不断追求、如何回应错位的道理。笔下的数学世界柔软,灯火通明,车水马龙。心中的坚硬常在,为守护这份宁静,为柔软之花绽放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