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礼学堂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生工作 > 特色工作 > 师礼学堂

文科201王佳卉:活着,就是向死而生——读《活着》有感

来源 : 学工办     作者 : 学工办     时间 : 2021-12-23点击量121

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梧桐半死清爽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海角天涯,两鬓生华,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栏杆拍遍,无人会!战火硝烟、王朝更迭,失妻儿、丧考妣。人世间,活着,其实就是向死而生。

    生死话题向来是沉重的。记得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从旧友口中第一次听到了福贵的故事,她讲述着福贵先后失去了周身的每个亲人,短短几分钟,一气呵成,印象里,除了故事情节,她还一直在感叹——“你知道他有多惨吗!”到了高中,同学借班会分享了《活着》,同时播放了影片片段,比起先前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怜悯,这次多的是一些无奈吧,死亡来临时的无奈,面对死亡消息的无奈。而现在,我从文字里感受更多的是一份释然。

诚然,人生有很多的难,压弯人的脊背,消耗人的意志,熬不住的就会倒下。但死亡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事,是无法避免的,身处其中时,我们应该要明白:不去畏惧,而去接受它,然后好好活着,即使孑然一身,也至于太坏的局面。

事实上,生死从来都是相连的。因为有了生命的消逝,活着,才显得更为珍贵,人,才显得更有韧性。也是因为死亡,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活。小说的最后只剩下暮年的福贵和一头老黄牛,我无法确定这样的结局放在末尾的真正含义,是留下一阵活者的唏嘘,还是时代社会的叹息。唯一确定的是从富贵身上收获的——人应该如何活——人应该如何待命。

最沉重的忧郁来自于当下无法忘怀的、经过美化后的过去的遗憾。而最大的遗憾可能是生死两隔,有孝不能尽,有悔无处分。活着,就是当下的珍惜,对父母朋友心怀感恩,对自己心存善意,对时间生命保留敬畏。

我们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能活着。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无奈、被迫忍受、难以坚持的时刻。可是再坚持一下,结束后,会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少一些伤春悲秋,少一些无聊的消遣和抱怨,多一些乐观和真诚。多一些热情和期待,多一些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拥有的感恩。就算生活第一万次把我们击倒在地,我依然希望我们有勇气第一万零一次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做一个斗志昂扬的战士。无论生活多难。都要坚持,勇敢。

小说中的福贵一生受尽苦楚,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同样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有多少人会默默向上天呐喊“啊,若有神明愿意听我祈祷,请赐予我幸福吧,哪怕平生只有一次。请赐予我一次幸福吧!”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人在为养家糊口发愁;有人在为年岁增长,自己一无所成而发愁;还有人在为子女离家相聚而发愁。因为相亲的朋友越来越少,因为无形的束缚越来越多,因为剩下的日子好像一眼就望到头。迷茫和焦虑,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沉重得像一场洪水,是击垮我们的尘埃。

活着,似乎真的太难了,以至于让人产生了生活独独亏待了自己的错觉。不是的,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挑,就是日子不能挑。世上所有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着委屈。”活着受累,是普遍的,活着迈向孤独、死亡,也是正常的。

余华在序言中提出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价值观,什么意思呢?活着其实只是活着罢了,它真正点出了当下人们苦恼的本质,我们在活着的上面强加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认为功成名就、几世同堂等等,人应该是这样活着,所以当有一项不尽人意的时候,就抱怨天地不仁。而余华要传达的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善不一定有善报,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报,没有绝对的思维定式,活着,就只是活着。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杭师大仓前校区D区块诚园5-6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586 电子邮箱: jhyjyxy@hznu.edu.cn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杭师大仓前校区D区块诚园5-6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28865586
邮箱 : jhyjyxy@hz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