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学校在勤思报告厅举办明远讲堂第八期活动,我院王鉴教授与大家分享“学术自识与反思——兼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校党委副书记应飚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王鉴教授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教育人类学研究。
王鉴教授作讲座
讲座中,王鉴和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田野调查工作经历和民族教育研究成果。他表示,教育人类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扎根“田野”工作,浸入研究对象的“场域”中体验、观察,与研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认识研究对象的文化本义,对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与重建。“要把论文写在中国民族教育的大地上。”王鉴在讲座中说道。为了更好地开展调研,他还进行了大量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学习。
谈及教育的研究逻辑,王鉴表示,教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即实践研究法。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阐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他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以实践中的现象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以考察现象背后的规律为目的,是人文社科研究的“源头活水”,也是文本材料生成的源泉。这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方法体系。他还讲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解释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独特对象与方法认识的确立过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性。
“王教授,请问您怎么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反实证主义研究?”“在田野调查结束后的论文撰写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提出建议呢?”“如何在繁忙的科研和工作中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听完讲座后,与会教师就讲座内容进行提问,王鉴教授一一作出详细解答。
参与讲座的青年教师纷纷表示:“王鉴教授身体力行的调研精神和创新研究的钻研劲头都让我们深受感动,尤其是他关于实践研究方面的理念更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也给我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我院及相关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代表,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同聆听讲座。
(来源:学校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