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杭州,山水相映,美不胜收;五月的杭州,草木繁茂,花香四溢。2023年5月13-14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3年中青年比较教育学者研讨会”在文化厚重、风光秀丽的杭州师范大学梦非剧场开幕。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现代化: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论坛得到了学界同仁的热烈响应与大力支持。开幕式当天正值杭州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宝存教授、副理事长高益民教授、吴雪萍教授、徐辉教授、饶从满教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胡国勇教授等常务理事、惠州学院副校长郑文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较教育教席马克贝磊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宪章常务委员姜添辉教授等常务理事、理事、比较教育学科相关专业期刊主编、全国88所兄弟高校400余位中青年教师、博士生等参加了会议。
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大会开幕式环节由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严从根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兆信教授代表承办方进行开幕致辞,他表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中国经验”,比较教育学科应当更加有所作为,做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吸收各国教育改革经验,跟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杭州师范大学愿与学会及各兄弟院校共同致力于中国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杭师大力量。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兆信教授
经亨颐教育学院执行院长 严从根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通过视频致辞,他从当今教育面临的挑战、人类可持续发展、民族教育与国际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高站位对比较教育学科转型提出寄望,认为比较教育学科大有可为,中青年学者是比较教育的中坚骨干,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未来依傍,应该共建、共享、共同进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对主办方和与会者者表示感谢与欢迎,提出新时代比较教育既要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教育改革,也要利用理论创新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此次论坛的主题充分显示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比较教育中青年学者可以借助此次机会共同深入探讨交流相关问题。
顾明远教授
刘宝存教授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益民教授主持。
高益民教授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杨明全教授作了题为《全球语境下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与中国的选择》的主旨发言。他从“现代化”出发,提出“现代化”的精神特质是理性主义认识、普遍主义态度和科学世界观,中国需要在西方现代化基础上进行反思,以人的现代化为本质,以共同富裕为基石,以改革创新为路径,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手段。
杨明全教授
西南大学王正青教授作了题为《地缘政治影响下俄美欧高校在中亚国家的海外分校建设》的主旨发言,指出目前中亚已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而海外分校是大国影响力新的体现,俄美欧在中亚海外分校的兴起受到本土拉力和外部推力的双重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把目光投向了中亚,未来中国高校在中亚国家的办学必定大有可为。
王正青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刘骥教授作了题为《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创新与学科高水平发展》的主旨发言,他特别关注比较教育自身学科发展尤其是方法论的创新,提出了多国比较研究、若干国家比较研究、单国比较研究的核心和常用研究工具。
刘骥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邓莉副教授作了题为《迈向元治理:中国、美国和芬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治理模式比较》的主旨发言,比较了中国、美国、芬兰核心素养教育的层级治理模式、市场治理模式和网络治理模式,指出元治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邓莉副教授
浙江大学刘淑华教授作了题为《自治与问责的动态平衡: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保障》的主旨发言,指出自治与问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中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的关键。
刘淑华教授
杭州师范大学付淑琼教授作了题为《为了理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三十年(1992-2021)》的主旨报告,提出比较教育研究“为了什么”的问题,梳理了从古至今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育目的的观点,通过统计《比较教育研究》1992-2021年间发表的4999篇论文的空间单位、研究方法和比较维度,指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近三十年的“理解”取向,提出比较教育研究需要理解“理解”、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多元理解。
付淑琼教授
5月13日下午为分论坛小组报告环节。为了给中青年学者提供充分展示研究的机会,会议共设置了25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设2名专家评议人和1名主持人,近400余位中青年学者聚焦国际教育现代化基础理论、中国教育现代化基础理论、教育现代化治理、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中外比较、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国际经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域、科技创新与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教育现代化公平、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视域、教师教育与管理、教育技术与教育数字化、国际理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与挑战、基础教育变革与数字化转型、教师发展的全球实践与路径比较、国际组织与教育现代化、比较教育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基本理论、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现代化政策、实践与挑战、国际办学与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借鉴等25个议题展开发言与讨论,提出了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新研究视角与方法转向,对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科学、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内容,意义重大。
5月13日晚上举行了期刊编辑圆桌论坛。《比较教育研究》执行主编鲍东明教授、《高等教育研究》编审许宏教授、《教育发展研究》编审翁伟斌研究员、《外国教育研究》主编饶从满教授、《大学教育科学》主编蒋家琼教授、《比较教育学报》副主编闫温乐副教授围绕比较教育学者普遍关心的比较教育研究的选题、投稿注意事项、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研究与理论的结合等期刊发表问题与参会学者进行互动交流。主持人付淑琼教授引导主编们围绕影响期刊发表的期刊风格、问题意识及论文质量等,针对办刊历史、办刊特色、选稿范围和选稿要求,从投稿、审稿、改稿等环节作了细致解读,对于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与发表非常具有指导价值。
期刊编辑圆桌论坛
现场提问
编辑介绍
5月14日上午前半段为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会议安排了3位特邀报告嘉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香港大学比较教育教席马克·贝磊(Mark Bray)教授作了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o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 What (and How)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的主题报告,围绕教育现代化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全球校外培训(影子教育)情况。
马克·贝磊教授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宪章常务委员姜添辉教授作了题为《PISA传输的人力资本话语、国际比较与数据治理》的主题报告,以“新自由主义治理性”为出发点,以OECD的PISA为议题,聚焦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影响,对认识理解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姜添辉教授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成渝双城经济圈教育研究院院长徐辉教授作了题为《“内源发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的主题报告。报告聚焦内源发展的现代化观念,对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具有理论上的启发价值。
徐辉教授
在上午后半段的主旨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卓泽林教授作了《从科技园区到创新街区:高等教育赋能城市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围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动态演化、创新街区特征及路径等问题,对发挥高校创新枢纽作用,规划布局创新街区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打造开放创新的高质量园区提供了本土路径。
卓泽林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谢晓宇副教授作了题为《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批判性思维: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的主题报告,她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效果三个维度,围绕批判性思维主要模块及概念框架等本质问题进行了汇报。
谢晓宇副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孔令帅教授作了题为《政策类型视角下美国州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研究》的主题报告,研究了政策类型理论视角下美国州政府发展乡村教育的三类政策(规范性、分配性、再分配性)及其政策逻辑(市场、政府、乡村)。
孔令帅教授
大会闭幕式环节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吴雪萍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许建美教授及下届会议承办单位河南大学教育学院杨捷教授分别作为此次承办单位和下次承办单位致辞。最终本次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吴雪萍教授
许建美教授
杨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