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的时代号召,深度推动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2025年3月12日下午14:00,经亨颐教育学院在诚园4-202精心组织了一场主题为“教育的未来探索:AI(人工智能)与IA(智能增强)”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特别邀请到了香港教育大学新兴技术与未来教育讲席教授、Global Instatut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联席总监、IEEE-TLT(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主编王敏娟教授作为主讲人,带领我校学生聚焦STEM教育、由新兴科技实现的未来教育、沉浸式学习以及人工智能(包括AIGC)在教学、学习和培训的设计与实施,并为大家指引了一条前沿的学术之路。香港教育大学孙丹儿教授现场参与了这场讲座交流,经亨颐教育学院徐光涛副教授主持了这场讲座,陆吉健副教授线上参与了这场讲座的讨论。
讲座伊始,王老师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随后以自己使用AI绘制的自画像以及雅典娜的画像为具体实例,深入地向师生们阐述了自己对AI、元宇宙的深刻见解,并播放了自己在美国教学使用学习辅助工具Virbela iLRN Campus的视频,让在座的师生们直观且真切地领略到了AI所蕴含的强大魅力和无限可能,进一步说明了AI在教学方面的逐渐提高的普及度和广泛的应用。
紧接着王老师详细阐述了一些使用AI的教学事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School of Design可以参与童话制作,王老师所任职的GLET研究所设计的缪斯AI系列:MuseAIWrite可以应用于写作、科学教育等方面。但是王老师强调了AI写作对小孩子的“毒害性”,认为从小使用AI写作会威胁孩子的创造力发展甚至造成他们写作能力的退化。王老师指出设计MuseAIWrite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创作之后与AI的作品比较进行反思,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和写作能力并获得反馈。此外,王老师还介绍了由香港理工大学的学子设计的“i道”——一个用易经来答疑解惑的平台,并简要说明了i道背后设计的一些理论,即大模型和易经和智能三者的结合,并高度赞扬了i道的创意。
在讲座的尾声,王老师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许多人认为AI就是产品,但AIGC应该是个“发动机”,用“发动机”制作的产物才是产品。紧接着王老师举了几个具体事例来论证,如她用AI使几张静态照片“活起来”的视频、AI制作的边城的片段等等。